南京参观学习感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PAGE 2 页 共 NUMPAGES 6 页 南京参观学习感受11月9日, 有幸参加了由市教研室组织的为期5天的全国第2届江苏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观摩活动.出发之前,心里充满了期待,因为这毕竟能够是亲眼目睹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学佼佼者在课堂上的大显身手,机会难得. 所以这一份学习的期待似乎冲淡了对古都南京的向往.而实际上,在南京6天,连居住的那条最能够反映南京特色的”夫子庙”小街都没有走完.可是每天10节课的精神盛宴,和专家精彩的讲座盛满了让我有了沉甸甸的收获,所以今天,满载而归的我愿意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和大家分享.纵观课堂,有如下几个共同点:一、课越来越朴实、平实、扎实 这次的课是一次大赛课,是现场亮分,老师们能抛掉功利念头,从容投入,课上的非常实在,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初读;一个词,一句话,老师让学生反复读,反复教,直至读懂。还有许多老师,第一个环节就是默写生字词,非常真实,这在以往的课堂大赛中是罕见的。 二、立足文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成长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既是目标,也是重要的手段。所有授课教师的课堂都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性、指导性。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在体会谈迁的国榷一书来之不易时,老师这样处理.在一百多里的路上,他会遇到哪些艰辛?((风餐露宿 跋山涉水)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后回答.教师引导,这么多的艰辛,只为一点点的史料.这本书是500多万字,他要付出多少艰辛哪?(我们平时写一篇文章大约400-500)面对这一部宏篇巨制,向导即将付印,他的心情怎么样?学生交流体会.可惜这一切都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再读配乐读(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在教师的语言的引导和激发之下,学生的朗读层层深入.每一次都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悟,越来越对人物在逆境中不放弃\不屈服\坚定信念和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受到了启迪和熏陶.三、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安徽的一位老师开课伊始,在检查预习时,就问:“课文读了几遍?”当学生有的说三遍,有的说五遍之后,老师说“课前主动读书可是好习惯”,这就渗透了学习习惯方法的引导。在品读三四两节时,老师问“此时,你们什么心情呢?为什么?”“是呀,太激动了!看我能不能把激动的心情读出来?”然后告诉学生,只有把自己当成汤姆,当成文章中的人就能把课文读好,这就渗透了读书方法的指导。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学生说因为我课前多读,注意句子中的动词,关键字.老师顺势表扬并且小结.四 重视单元课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海南的一位老师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时,问学生本单元都是以人物名字命名,这篇文章以什么命题?(人物的身份)可见这是本文的一个焦点.然后顺势导入.高林生 老师评课(根据 高 老师的评课整理)提出四个关注 一关注教学目标 “目标”就是要达到的目的和境界。如果目标发生了偏差,课再热闹也没用。这目标,在上课之前有导向作用;在上课过程中,有激励作用;教学之后,有测评作用。 注重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大道理,特别是每个习惯的要求.文本的要求(编者的意图)作者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写的.根据学生的学情需要(接近学生的临近发展区)低年级的课,目标一般有四条:(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加强生字教学。每节课一般应拿出十分钟左右来识字。( 3 )把理解定位在三个程度上。( 4 )加强基本句式、字句、篇章积累的认识。 中年级的课,目标有:( 1 )接受信息、感受语言文字,有朗读、默读、略读。现在的课朗读够了,默读、略读比重还不够。( 2 )理解方面有两条,一是理解词语的意思,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二是关注课文的方要内容。课改后文章主要内容还是重点,虽然不用“通过……表达……”能句式去概括了,但是文章的结构、线索还应该理清。( 3 )继续加强积累。 高年级的课,目标:( 1 )高年级读的能力应该有朗读、默读、速读、略读、浏览,现在略读和浏览在高年级展示的不够。( 2 )理解能力,高年级要求的比较多,词语方面有理解、推敲、揣摩、体会。《课标》要求,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如《爱如茉莉》一课,最后一句“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应该怎么读?就应注意标点,“哦”应该是恍然大悟,每一个“爱如茉莉”是明白了,每二个“爱如茉莉”是非常肯定。( 3 )关注篇章,包括文章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 切忌不要随意提高要求,拔苗助长,想起陈春艳的讲话,有些老师自己的事情没有做好,喜欢乐于助人.二类字不需要掌握,还要学生写,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二 关注教材资源 1挖掘教材的工夫是老师永远的话题,要把相关的资源都读懂. 2 有选择(不是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