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农药.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们对昆虫病毒的认识可以追溯到12世纪中叶,迄今,至少已知1600多种昆虫能被病毒感染。根据最新的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报告,感染昆虫的病毒分别被归属于17个科,共1000余种。其中的杆状病毒科和呼肠孤病毒科是目前生产上应用最多的二类病毒。 四、病毒杀虫剂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六页。 1 、病毒防治害虫的特点 病害治虫的突出优点是具有长效性 (1)成虫携带病菌,产卵时可传给后代; (2)昆虫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十分稳定,不易失活,可长期作为昆虫的感染原; (3)有些病毒可在不同寄主中交叉感染。 由于这些原因,昆虫病害可以代代、年年相传。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六页。 2.核型多角体病毒 此类病毒在寄主昆虫细胞核内增殖,核酸为DNA,病毒粒子为杆状。病毒增殖到一定阶段后形成多角体的包涵体,内含多个病毒粒子。被感染的昆虫都是幼虫,死虫体内组织液化,皮肤脆,触之即破,流出汁液。死虫体常见倒挂于枝条上。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六页。 棉铃虫核形多角体病毒的包涵体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六页。 3、病毒杀虫剂的生产 病毒是专性寄生物,目前尚无法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而只能用活虫体或活细胞组织来生产病毒。 用活虫体生产病毒有以下途径: (1 )害虫大发生时,在林间喷洒病毒,任其自然 感染增殖,待害虫感染死亡或濒死时收集害虫。 第三十五页,共四十六页。 微生物与农药 第一页,共四十六页。 一 农药(Pesticide) 一、定义 农药是一种化学物质,用于防治病、虫、草害,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灭鼠剂、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其中用量最大的是前三种类型农药。 第二页,共四十六页。 二、农药的分类 矿物源农药 有机合成农药 生物农药 按来源分: 杀虫剂 除草剂 杀细菌剂 杀真菌剂 杀螨剂 杀鼠剂 杀螺剂等 按作用对象分: 按化学组成及结构分: 有机磷、有机氯、有机砷、有机汞、拟除虫菊酯等 第三页,共四十六页。 三、使用农药的利与弊 农药可减少农作物的损失,提高产 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食物 供应。 农药在人类文明史和发展史上的确功不可没。然而农药是有毒化学品,它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也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页,共四十六页。 1、农药造成害虫的抗药性 害虫和杂草的抗药性也是不客忽视的现象,随着农药大量长期的使用,一些害虫的耐药性越来越高,以至一些农药失去效用。 第五页,共四十六页。 2、农药造成自然农业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 由于农药的杀伤力,不仅害虫被消灭了,还消灭了(甚至是灭绝了)许多有益的昆虫,这些昆虫是害虫的天敌,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第六页,共四十六页。 3、农药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 (一)农药的急性毒性 包括职业性(工业生产、农业施用)、农药自杀、误服误用引起。引起急性中毒的农药最常见为有机磷杀虫剂,其次为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氯、有机汞。 (二)慢性毒性 主要发生在较长时间接触农药的人群。慢性毒性的测定主要观察农药的三致作用(致畸 致癌 致突变)。 第七页,共四十六页。 四、农药残留 1、定义: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食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代谢物、降解产物和杂质的总称。 2、来源: 施药后的直接污染 从污染环境中吸收 通过食物链与生物富集作用而产生间接污染 熏蒸、食品包装、运输过程食品与农药混放等造成的农药污染和误食。 第八页,共四十六页。 施用农药 农作物 大气 土壤(农田) 地下水 农产品 地表水 水生物 畜 禽 人 体 飘浮 残留 吸收 饲料 食用 食用 饮用 食用 饮用水 吸入 湿沉降 吸收 渗入 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 第九页,共四十六页。 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及西欧等发达国家开始限制和禁止使用DDT。我国于1983年宣布停止生产和使用DDT,从此DDT这一曾经为人类健康和农业发展做出过杰出贡以的农药退出了历史舞台。 DDT的危害 DDT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在自然界及生物体内可以较长时间存在,通过食物铰富集、毒性增大、导致鱼类和鸟类的死亡,甚至在南极大陆定居的企鹅体内都有DDT的存在,对人类的健康也构成了威胁。 第十页,共四十六页。 开发环境友好农药 新农药开发的目标转向易降解、低残留、高活性以及对环境有益生物比较安全的方向。许多针对性强、高效甚至超高效农药不断面世(如微生物农药)。 第十一页,共四十六页。 微生物农药的性质和种类 微生物农药是指能够用来杀虫、抗病、除草等的微生物活体(病毒、细菌、真菌、昆虫病原线虫、原生病原线虫、原生动物等)及其代谢产物(抗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