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区划与空间布局.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旅游区划与空间布局 第八章 旅游区划与空间布局 第一节 旅游区划 一、旅游区划 区划,系指地域划分。 二、旅游区概念及内涵 (一)概念 旅游区:具有旅游活动适宜性及其经营管理者适宜性并具有一定规程的地域范围。 (二)内涵 第一,旅游区是旅游业在地域上的基本单位。 第二,旅游区环境质量高,景物相对集中。 第三,旅游区的主要功能是开展旅游活动。 第四,旅游区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 三、旅游区区划原则 (一)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二)区内相对一致性和区际差异性原则 (三)区域共轭性原则 (四)管理方便原则 四、旅游区划系统 (一)景点 (二)景区 (三)旅游区 (四)旅游区域 五、功能分区 (一)游览区 (二)休疗区 (三)旅游接待区 (四)旅游加工工业区 (五)居民区 第二节 旅游空间布局 一、空间布局的原则 (一)突出分区原则 (二)集中布局原则 (三)协调功能分区 (四)合理规划动线和视线 (五)保护旅游环境 二、 旅游空间布局的方法 (一)定位 所谓“定位”,就是确定旅游功能区和旅游建设项目的位置。 1、认知绘图法 主要是通过综合旅游者对旅游地域形象的认知,计算出旅游位置的分数,以此作为空间布局定位的依据。 第一步,选择抽样调查方法,以确保获得具有代表性的随机样本。 第二步,向被调查者提供一张空间布局底图,要求他们在认为是旅游地(区、景区)中心的地方画上预先定好的标注“X”并画出3――5个旅游区范围。 第三步,计算出每个旅游区位置的分数(TLS): TLS=(A+B+C)×(A+B)/(1+C) 式中:A――一个区所得的“X”次数; B――该区被划归旅游区的次数; C――一个区部分被划入旅游区的次数。 第四步,汇总TLS分数,并标注在新地图上,积分最高处,即为旅游区的位置中心,然后沿低谷处画线,可得出各区之间的界线。 2、降解区划定位法 该方法从较大区域范围入手,逐渐按两分法分解成越来越小的区域。 3、聚类区划定位法 又称上升区划法或综合法,指从小的地域系统入手(旅游点或村镇),逐渐合并为数量较少的大区域的方法。 (二)定性 所谓“定性”,就是对已经定位的旅游规划地域系统(旅游区域、旅游区、景区),进行分类、命名、定功能、定级别,以明确各自特色、主题、功能和发展方向,各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进行旅游规划的“区块”层次空间布局。 (二)定性 1、旅游区的命名 旅游空间单元的满意名称,能使该区繁杂的信息浓缩为一个特有的便于识别的名称。这不仅有利于规划管理,游客识别,还有利于旅游空间布局单元的市场营销和知名度的迅速提高。 2、分类 “分类”是定性工作的开始。 1989年旅游区分类一览表 1994年旅游区分类体系一览表 3、定功能 对各区的性质作进一步的功能阐述。 -第一,资源适宜性原则。 -第二,一致性原则。 4、定级别 可以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关系两个方面来看。 (三)定量 所谓“定量 ”,指确定地域面积和边界。 四、旅游空间布局模式类型 1、同心圆空间布局模式 景观设计师Richard等(1973)年所倡导的同心圆空间布局模式。把国家公园由内到外分成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开放区。这种模式得到了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同盟的认可。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也参照了这种空间模式进行管理和规划。 2、社区――吸引物空间布局模式 美国学者gunn(1965)年提出,这种布局是在旅游区中心布局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外围分散形成一批旅游吸引物综合体,在服务中心与吸引物综合体之间有交通连接。 3、游憩区――保护区空间布局模式 美国学者gunn(1988)提出的,一直为旅游规划所借鉴。他把国家公园分成重点资源保护区、低利用荒野区、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服务社区。 4、三区布局模式 弗斯特(forster)提出了旅游空间开发的“三区结构模式”。核心是受到严格保护的自然区,由里到外依次是娱乐区、服务区。保护区限制甚至禁止旅游者进入;旅游活动主要集中在娱乐区,在该区配置野营、划船、越野、观景台等设施与服务;在服务区,建有饭店、餐厅、商店或密度高的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 5、双核空间布局模式 所谓双核是指旅游接待设施、娱乐设施集中的两个社区:度假城镇和辅助型服务社区。通过精心设计,观景台、娱乐设施、体育设施等旅游设施与服务集中在一个辅助型服务社区内,处于保护区的边缘。这种布局模式最早是由trveis(1974)提出的。 双核空间布局模式 6、核式环布局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一处景区。酒店、餐馆、商店等服务设施环绕这一核心景区布局,各种设施之间的连线构成圆环,各种设施与核心景区之间,也有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