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200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观后感1200字
百团大战观后感1200字 百团大战观后感1200字(一)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百团大战》就是为纪念这
个而拍摄的。我是在我院组织的红色电影展播月活动上观看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每当观看类
似的抗日影片时总觉得热血澎湃,特别是看到日本军人残杀我国平民时真恨不得到屏幕中去
和敌人战斗。而看完后冷静下来时又总令人深思,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肩上的担子感觉又
重了些似的!
《百团大战》不仅对中国抗日战场上的局势意义重大,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样意义
重大,改变了整个抗日的格局。影片的目的是选择用电影的艺术手段,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
能了解这段历史。我觉得这个思路是非常好的。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年轻一代,在这思想开放
物欲横流的时代尤其是西方意识文化的渗透下对于近代我国那段屈辱的历史感觉很远了,现
在没必要记住这些,有时间还不如去看看股市房价实际些。更有甚者对当年革命先烈的伟大
抗日事迹有质疑的态度,对于这一部分人我觉很是愤怒和可怜以及无奈,愤怒他们忘记了耻
辱,可怜他们已经被西方的敌对意识渗透而不知,无奈自己明知其有错而不能帮他们改正!
以前也有类似抗日战争题材影片,但由于其制作质量故事情节太差,不但没有达到宣传
的效果反而被吐槽成抗日神剧适得其反!而新拍的这部《百团大战》不论将领还是战士,老兵还是新兵,男性还是女性,人物魅力
和神采皆来自活泼泼的真实感。彭德怀、左权等指挥将领睿智果敢,日本军官的野心和残忍。
片中改变一味的突出我军如何英勇而日军如何腐败无能战斗力极其低下,这反招人反感也和
历史上日军的战斗力不符,而是通过日军的战斗力基本与历史相符,战争场面极其惨烈我军
伤亡也惨重来才衬托我军抗日的英勇的惨烈!同时几个富有人情味的小道具让人物形象更立
体、有温度。加入现代战争片的类型元素让电影《百团大战》抵达好看的观赏层面,这群充
满真实感的英雄群像则让电影实现了走心的沟通功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影片的历史背景是1940年夏秋,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战场加紧诱迫国民党政府投降,同
时以主要力量继续进攻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加紧推行1940年度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
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所谓囚笼政策,把进攻的矛头指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妄图摧
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使中国成为其南进的后方基地。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于影响全国的整个抗日局势,克服国民党
投降的危险,1940年8月20日至12月下旬,八路军总部先后使用105个团约40万人的兵
力,向华北敌占据点和交通线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和反扫荡作战,故名百团大战.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正大铁路为重点,开展交通总破击战(8月20日至9月10日)这次进攻
战役于8月20日首先从正大铁路发起。
第二阶段:继续破击交通线,重点攻占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内的日军据点(9月22
日至10月上旬)
第三阶段:反击日军大规模报复扫荡作战(10月6日至12月下旬),百团大战的发动,
使日军的部署陷入混乱局面,敌痛感中国共产党军队威胁极大,为稳定战局,巩固其在占领
区的统治,日伪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以坦克开路,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晋西北地区的反扫荡作战一直延续到1941年1月下旬。 片中最让我难忘的场面是梁山同志驾着火车和日军的装甲车相撞的画面,为了抢得 轨道变轨的控制权,我军和日军展开了殊死的争夺战在那小小的不到两平米的站台上一
个叠一个全是致死手都还伸向扳手的敌我双方战士的尸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惨烈!因为珍
爱和平,所以我们回首战争!
百团大战观后感1200字(二)
我们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
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
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
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自1939年冬以来,百团大战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
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
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
以有力打击。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太铁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
同蒲两条铁路的纽带,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
一。八路军的进攻战役首先在正太铁路发起,因此开始称为正太路战役。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左权下达《战役预备命令》,
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同时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