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研究.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鱼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研究
水稻共作是一种将植物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绿色健康育种方法。这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稻田综合效率的重要技术措施。利用稻田水面养鱼, 不仅能获得水产品, 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 排泄粪肥, 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 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土壤条件, 修复稻田生态系统, 从而获得稻鱼互利双增收“双赢”效果。
鱼稻共作是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绿色健康种养模式, 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稻田综合效益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利用稻田水面养鱼, 不仅能获得水产品, 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 排泄粪肥, 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 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土壤条件, 修复稻田生态系统, 从而获得稻鱼互利双增收“双赢”效果。
一、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共作模式
本研究在稳粮增收的基本上, 科学规划试点稻田宜渔面积, 因地制宜推广“稻鱼、稻蟹、稻虾、稻鳖、稻鳅”等生态共作模式, 集成示范鱼稻共作技术。
1. 防止洪水风险
要选择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水质无污染、土质保水力强, 不受干旱和洪水威胁的稻田。田埂高度30cm~50cm, 必须坚固整实, 防止漏水、坍塌、逃鱼。进出水口的设置:进出水口应对角设置。根据单个田块面积大小以30cm~60cm宽为宜。
2. 进水口、溢洪口
进出水口和溢洪口要设防逃设施。拦鱼栅用木制、条编, 铁筛网或网片可以, 高度和宽度要大, 进出水口和溢洪口15cm为宜;河蟹有较强的攀爬能力, 必须养殖沟四周铺硬塑料薄膜防河蟹逃跑和有害生物入侵, 其中地下埋10cm, 地上高50cm。
3. 鱼沟、鱼身份证
鱼沟、鱼溜最好设在稻田的一侧, 水深要达到1m~1.5m, 明水面的面积要占整个田块面积的5%以上。挖鱼沟、鱼溜的时间, 最好在水整地后插秧前进行。如插秧后进行, 则可将秧描移栽密植在鱼沟、鱼溜边。
鱼沟以深30cm, 宽50cm为宜。鱼沟的形状, 应根据田块的面积、形状而定, 一般可挖口字形、日字形或田字形。鱼沟的四边要靠近田埂, 挖出的泥土可直接修筑田埂, 沟的位置应距田埂底部55cm~100cm, 在田块中间挖鱼沟时, 要把泥土散扬在田内, 并及时整平。鱼沟要连通进、出水口和鱼溜。
鱼溜应设在鱼沟交叉处 (便于鱼在整块田中活动) 、进水口 (作为投饵地方最好) 、出水口 (便于放水捕鱼) , 深50cm~80cm, 长、宽各2m~4m。
4. 优质杂水稻品种+水稻品种
生长期长、抗病害、抗倒伏、分蘖力强、高产优质的优质杂水稻品种。于5月上旬播种, 秧龄30天, 每亩用种量2kg, 在6月上旬左右移栽, 密度16.7cm×20cm, 每穴插2株。
5. 插苗返青、放鱼
养鱼稻田应早放水、早整地、早插秧、早放苗种。在插秧后3天~5天, 即水插秧苗开始返青时放鱼即可。亩产鱼50kg的在整地同时就应往鱼溜内注水放鱼。10月收获水稻后, 分析经济与生态效益。
二、 水稻移栽肥料添加量
鱼稻种养模式净化效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水稻可降低稻田总氮、总磷、氨氮的含量。6月份与10月份总氮、总磷、氨氮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月份, 其他月份含量显著减少。这与6月份进行水稻移栽有关, 水稻移栽时投入的肥料增加了水体总氮、总磷、氨氮的含量, 随着水稻逐渐吸收转化, 含量呈下降趋势, 总氮、总磷、氨氮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稻田中的养殖品种如鱼、虾、蟹能很好地利用水草, 起到为水稻除草并提供有机肥的作用, 同时水稻又为自生提供了隐蔽、栖息的场所, 增加DO、净化和改善水质, 使鱼稻共生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形成良性循环, 从而实现合理利用资源, 达到互惠互利的关系。
三、 鱼稻蟹模式养鱼模式
就一般水平而言, 在稻田内进行水产品养殖后, 水稻可增产10%以上, 若养一般常规鱼类亩产可达30kg~50kg, 增加产值200元~400元, 纯收入可增加100元以上;若养殖淡水虾类或其它名贵鱼类, 一般可达亩产20kg~40kg, 增加产值500元~1200元, 亩增纯收入200元~400元以上;若养甲鱼, 可亩产20kg以上, 亩增产值达2000元以上, 亩增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若养河蟹, 一般可亩产40kg~50kg, 增加产值2000元~3000元, 纯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因而稻田养殖特种水产品, 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不仅可以稳定粮食生产, 亦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从产投比看, 稻蟹模式最好, 其排列顺序为稻 (1.97) 稻鳖 (1.88) 稻鳝 (1.82) 稻虾 (1.74) 稻蟹 (1.70) 。这几种生态模式, 虽然因鱼沟、鱼溜等田间工程减少了水稻栽培面积, 但因有机质的增加、鳝的管理作用、增加了边行优势、减少了病虫害、抑制了杂草的生长、控制了水稻的无效分蘖、节约化肥农药等原因, 不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