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24学年期末九校联考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一学期.pptx
宁波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九校联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B(A项,材料一第2段对“可游”“可居”是分别进行解释的,但选项却杂糅在一起。C项,材料二第5段原文表述是“那山水画的独特透视方式,则营造出一种游观的可能,也使得山水画本质上不只是一个凝视的对象,同时也是‘实践对象。”,选项把原文
“不只是……同时也是……表述为“不是……而是……”,改变了句间的逻辑关系。D项,“越不逼真清晰的山水就越能真切地给我们展示漫游者眼中的世界”错误,原文表述是“不那么逼真清晰,山水才……,并没有说越不逼真清晰就越真切。)
·2.C(对应材料二的4、5两段,第四段阐析散点透视的特点和作用,第五段开头引进西方的焦点透视进行比较,原文只是分别说明两者的特点,并没有比较高下之意。)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3.B(材料一主要阐述了山水画“可游”“可居”的美学观。A
项宝钗论画的这段话体现了中国画法中关于构图和布局的重要原则,即“经营位置”,也就是对画面中各个元素的位置和关系进行精心安排,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C项强调山水画中云、水、道路和林木的重要性。D项指出水墨画的魅力在于符合造化自然的本性,可以用简单的笔墨,勾勒出天地间的万千气象。B项意思是画房子的时候要设身处地地考虑其所处的环境,让人看到画作后都能感受到如同置身其中一般。符合山水画“可居”的美学观)
·4.实践性:指山水画能在意识中唤醒行走的想象,提供一种类似于行走的心理知觉,让我们得以在画中山水游观。(2分)超越性:指山水画能让我们从绘画的现实世界中摆脱出来,向纵深行进、延伸,进入被称为意境的整体空间,形成每一个个体所独自领悟的体验。(2分)
·5.①不仅要描绘出“明月”“松石”“清泉”“浣
女”“渔舟”的形貌,还要使其具有空间感和深度,让观者仿佛能置身其中,沿着画中的山路、水道游走欣赏。②选择“明月”“清泉”“竹”“莲”“浣女”“渔舟”等景物组织画面,让画中的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和谐共生,使观者看到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归属感,使画面宜人“可居”。③把“渔舟”作为路的一种形态,用它组织画面。可以画出渔舟行进形成的水路,从画幅的前端或偏左或偏右的画框之外深入画面,使之成为将画面推进纵深的一条重要视觉线索。④运用散点透视的空间
构成方式,突破视点和视野的限制,将“空山”“明
月”“松”“清泉”“石”“竹”“莲”等不同视线所获得的景物纳入同一个框架,使观者产生动态感知。
(每点2分,任意写出三点即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6.C(“可见人的兴趣爱好是会发生转变的”有误。)
·7.B(“对往日的优渥生活依然充满了眷恋与不舍”错误,应该展现了吉龙虽从云端坠落但仍保持着人格独立与尊严。)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8.①“砌砖”是一种粗糙的工作,“砌砖工”是底层职业,代表吉龙面临的现实困境和苦难生活;
②“小提琴”则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也是一种人文的隐喻,象征着吉龙坚守的精神世界和向往的美好生活;③“砌砖工”和“拉小提琴”具有强烈的反差感,为人物形象增添了神秘感,写出了吉龙虽生存在困境中但诗心未灭,歌颂了苦难背景下人性的坚忍不拔与顽强不屈(或人在苦难中的尊严)(①②点各1分,③点2分)
·9.①对父母要求的反抗:小时候父母逼迫吉龙学琴,吉龙哭着不去,用手扒门框,把指甲都抠坏了,体现了他不甘于被父母规划自己的人生。②家庭败落后的坚韧:吉龙遭遇了极其沉重的家庭变故,父母服毒自杀,公司财产被瓜分,哥哥炒期货血本无归。面对从家境优渥到穷困落魄的命运转折,他没有被击垮,而是把琴当了去技校学习砌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异国他乡生存下去,这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抗争。③面对嘲讽的隐忍:在同学的嘲讽和起哄中,吉龙依然坚持自我。他会在课间休息时,用拿砖的动作模拟拉琴,这种对小提琴的热爱,是他在精神层面与困苦生活的抗争。④洪水危机中的坚守:结尾处大暴雨来袭,洪水可能危及生命,但他不顾危险去车里拿回琴盒,在雷鸣和暴雨中拉起了琴,以激昂的琴声反抗命运的洪流。(每点2分,任意写出三点即满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BDF(见译文)
·甲子日,讨论推行新法,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