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大《道路工程》科目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整理汇总.doc

发布:2018-04-26约1.17万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7电大《道路工程》科目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道路工程的主体是路线、路基、路面三大部分。 第一章 1.道路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专用道路。 2.公路是线性结构物,包括现行和结构两个组成部分。 (1)线形:平面线形: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等基本线形要素组成。 纵面线形:由直线及竖曲线等基本要素组成。 横断面:由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路缘带、人行道、绿化带等不同要素组成。 (2)结构:路基、路面、桥涵、隧道、排水系统、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及交通服务设施。 3.(1)根据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性质将公路分为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 (2)计算交通量时应将各种车都折合成小客车,以小客车为标准。 (3)高速及具有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设计交通量应按20年预测;具集散功能的一级及二三级按15年预测。 (4)预测的设计交通量介于一级与高速之间时,拟建公路为主干线公路宜选高速公路;若为集散公路宜选一级公路,干线公路宜选用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 4.(1)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设计年限30年)、主干路(设计年限30年)、次干路(15年)、支路(10-15年)。 (2)各类道路按城市规模、交通量、地形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采用Ⅰ级,小城市采用Ⅲ。 第二章 1.道路道路平面线性:指道路中线投影到水平面的几何性质和尺寸,它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组成。(应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尽量避免用长直线、小偏角,但不应为避免长直线而随意转弯) 2.选线原则:(1)平原区:短、捷、顺直; (2)丘陵区:指标均衡(微丘按平原,重丘按山岭); (3)山岭区:地形、地质为主(沿河线(都选在阳坡,迎风一岸)、越岭线(是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过垭口,在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以纵断面为主导,布线要处理好垭口选在,过岭标高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三者关系)、山脊线布设要处理好控制垭口、陡坡以及控制垭口间的平均坡度之间的关系)。 3.桥隧与道路线形的配合:应以线形为主,桥隧为辅,并应尽量避免斜、坡、弯。 4.(1)直线路段的最大长度应控制在设计速度的20倍为宜,即L=20v。 (2)同向曲线之间直线的最小长度应小于设计速度的6倍,反向曲线之间的直线应不小于2倍。 (3)要控制注意避免断背曲线,即2个很长的直线之间夹着一个小半径的转弯曲线。 公路等级选用的基本原则:根据公路功能、路网规划、交通量,并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远期发展等,经论证后确定。 5.(1)道路平曲线:在道路平面设计中,应在两直线交汇点,用曲线将其平顺地连接起来,以利于汽车安全正常地通过,这段曲线成为平曲线。圆曲线是平曲线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2)其设计原理:确保汽车沿道路前进时,其横向与纵向能同时处于安全正常状态。 在平曲线上行驶的横向安全状态,是指设计中应当确保汽车无侧滑和倾覆的危险。 在平曲线上行驶的横向正常状态,是指汽车上的乘客和汽车本身处于平衡状态。 (3)a.横向力系数:单位车中所承受的实际横向力。即μ=x/G(x为x轴方向作用于车体上的实际横向力) b.道路平曲线上的曲线半径公式:R=V2/[127×(μ±x/ib)] c.在倾覆危险状态时:μ≧1.0;在汽车出现横线侧滑时:x≥F 或μ≥ρ2(F为横向抗滑力,ρ2为横向摩阻系数 F=ρ2G)所以,在道路设计中, 都μ1.0,且μ≤ρ2,出于乘客舒适性考虑,μ一般采用0.10~0.15为宜。 d.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公式:Rmin=v2/[127×(μmax±ic)],《标准》规定的超高值变化范围为6%~10%,常用8%; 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一般情况下采用平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共采用的横向力系数为0.05~0.06; 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直曲线半径较大,离心力较小,考轮胎与路面间的摩阻力就足以保证汽车安全稳定行驶所采用的最小半径,此时路面可以不设超高; 极限最小半径:指能保证以设计车速行驶的车辆,安全行驶的最小半径。应设置最大超高; 一般最小半径:指按设计车速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其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最小半径,其超高随半径大而减小。 e.平曲线最小长度的确定:1)按6s行程确定;2)离心加速度变化(以3s行程控制);3)小于7度的小偏角。 6. (1)缓和曲线: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2)作用:a.曲率变化缓和段b.横向坡度变化缓和段c.加宽缓和段 (3)原则:缓和曲线应采用与汽车行驶轨迹线一致的曲线形式。 (4)通常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方程式,即曲线半径R与回旋线长度成反比 (5)直线与圆曲线相连,一般设缓和曲线,缓和曲线一班采用回旋线。 7.ZH:第一缓和曲线起点(直缓点) HY: 第一缓和曲线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