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编制与案例分析1-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居住区规划编制与案例分析;讲 课 提 纲;一、当前居住区建设的主要问题
居住,作为现代城市四大功能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角色。安居而乐业。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1、缺乏规划、零星开发,配套无法落实;
2、不按规范、唯求效益,环境质量低下;
3、停车不足、交通混乱,步行安全不佳;
4、设计呆板、时髦趋同,建筑文化缺失;
5、管理落后、睦邻不足,社区精神失落。
--如何构建一个理想的人居环境?;二、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点
;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编制的层次
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构架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
1、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2、详细规划:(1)控制性详细规划
(2)修建性详细规划
3、修建性设计;(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强制性国家标准(2002年修订版)
1、总则
2、术语、代号
3、用地与建筑
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5、住宅
6、公共服务设施
7、绿地
8、道路
9、竖向
10、管线综合
11、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2)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符合上一层次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尊重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为机械化建造施工和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2、术语、代号
(1)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万-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居住区用地(R)的构成
;(4)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公建用地:R02 (又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停车场地。
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4)居住区用地(R)
其他用地:E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5)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总建筑面积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6)高层住宅
--大于等于10层的住宅
(7)中高层住宅
--7-9层的住宅
(8)人口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9)人口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10)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或以总量建筑面积于居住区用地的比值表示。
(11)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12)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13)住宅单方综合造价
--每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所需的工程建设的测算综合投资,应包括土地开发费用和居住区用地内的建筑、道路、市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