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变形金刚”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
“变形金刚”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本项目参照人体骨骼结构并综合考虑运动中模块间的 碰撞、结构变化步数以及车型状态等因素,为机器人设计精确构型。 基于机器人结构设计,详细探讨本项目变形机器人人车变形过程, 具体展示不同构型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转换和衔接,打破变形机器 人研究局限,推进本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
关键词:“变形金刚”机器人;设计;实现
0 引言
随着机器人技术不断发展,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渗 透到所有的领域,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美国和日本多年来引领国际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国际上 机器人领域的最高科技水平。第一台可变形机器人样机就诞生于 1988 年,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制的可重构模块 化机械手系统(RMMS)。自此,变形机器人系统不断完善,各种可变 形机器人层出不穷。
我国在某些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但未掌握整体核心技术,具 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变形机器人较少。目前我国机器人技术相当于国 外发达国家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水平。特别是在制造工艺与装备方 面,不能生产高精密、高速与高效的关键部件。总而言之,国内产 业缺乏可变形机器人的制作技术。
综合国内外机器人的发展状况,可见机器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 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某些机器人因机械结构的限制,很难适应 工作环境和任务的变化,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灵活地根据周围环 境调整运动姿态的机器人,以适应更为复杂的任务。
变形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中新兴起的一个研究方向,同时也是 当前机器人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变形机器人又称可重构 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较强环境自适应能力的机器人,它可以根据环 境变化和任务要求而改变自身的构形来完成不可预知的作业任务。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目前已经开发的变形机器人系统根据其能否实现自动重组,一般分 为两类:静态变形机器人和自变形机器人。但目前这两种机器人大 多还处于原理样机研究阶段,其移动与变形速度比较缓慢。本项目 所设计的变形机器人,由许多功能简单并具有一定感知能力的模块 机器人有机联接而成,有效地解决了上述机器人移动和变形速度缓 慢的问题。变形机器人通过变形获得不同的形态,实现机器人在不 同的环境情况下采取不同的运动步伐或机器人关节的运动导致本体 的某些部分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呈现一种新的作业构形,以适应环境 的要求,从而发挥不同的作用。
1 “变形金刚”机器人的设计
本项目对变形机器人进行合理的优化,在保证机器人整个拓扑 连接关系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通过机器人关节的运动导致本体的 某些部分相对位置的变化而重新呈现一种新的作业构形,完成给定 的任务。其次,通过汲取美国孩之宝公司推出一系列级别的变形金 刚玩具构思,改进本项目变形机器人的形态和构形的整体协调运动 形式。最后,通过 3D-MAX 等三维图解对机器人在变形过程中进行形 象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为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实质性的参 考依据。
1.1 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变形机器人的设计不同于一般人形机器人的设计。为了实现人 形状态的完备功能,机器人的构型需要依照人类运动关节的构造而 设计。本项目变形机器人采用了 19 个舵机实现其完整的功能。首先 是变形机器人人形基本结构的设计(如图 1)。腿部由 10 个舵机来 实现人形的基本功能,保证变形机器人处于人形状态下能够自由行 走,并且能够实现劈叉、侧走等多个功能。手部应用了 6 个舵机, 能够实现手部的前举、上举、侧举等功能。另外是头部的设计。在 变形机器人处于人形状态时,用舵机替代变形机器人的头部,而头 部的挡板转至胸前,作为机器人的胸板;在变形机器人处于车型状 态时,挡板转动覆盖住头部舵机,作为机器人车型的车头结构。为 保证车型机器人(如图 2)的实现,在机器人膝关节处加装了一对 360 度舵机并配有防滑轮作为主动轮,而在机器人的肩部加装了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对防滑轮作为从动轮,由主动轮带动从动轮实现机器人的自由前进。 同时,在变形构型设计上既要考虑在变形过程中模块间的碰撞、一 次结构改变的步数以及确保模块集合可以到达必要的位置,又要精 确设计车型四轮的安装位置,以及其他构型对其变形过程所造成的 影响。
图 1 机器人人形结构设计图
图 2 机器人车型结构设计图
1.2 机器人的运动模式及运动姿态设计
本项目机器人变形过程中,脚踝上 360 度舵机、膝盖舵机、腰 部舵机照指令旋转,促使变形机器人身体部位前倾,根据惯性,机 器人身体部位向前转动落于腿部、腰部部位接触地面、腿部呈现折 叠状态。这时,变形机器人腿关节处装有的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