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研讨会议记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观课研讨会议记录
时间:2013年12月24日
地点:山师一号楼
参加人员:马培青、胡霞、王汨金、张淑梅、张红缨、滕俊叶、程桂华、于谊、刘淑霞、李红云、曹培琦、张小红、隋联军、张晓
主要议题:依据观课报告对研究问题解决情况进行评议
主持人:王汨金
王汨金: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对于谊老师讲授的一节复习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进行分析评议。课前,我们召开了三次观课准备会,围绕本课例确定的研究问题和目标任务,研讨制定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目标与评价三个观课维度的观课量表,并进行了具体的观课分工。下面围绕我们的观课情况,请各小组谈一下意见,首先我们第一观课小组进行。
张小红:好的。我们从材料的科学性、实用性、设问的合理性及目标的达成度这几个维度进行了观课。于谊老师的导入材料用的是梁启超的一句话,是文字史料。有出处,科学合理。由于学生有以前所学的知识基础,问题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所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进行思考并得出答案。这段导入材料较好地达到了导入复习的目的。 复习洋务运动时,于老师采用了三段文字史料,相对来说难度不是很大,便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其中,前两段史料都分别设了三个问题,问题的难度都是由浅入深的。
张淑梅:于老师的几个设问都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来进行,既落实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一问往往能够引发学生进一步地思考,所以问题的设置梯度是非常明显的。在戊戌变法的复习中,设问从最初的“图片中的维新人士是谁?”,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人物图片的认知,到“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如昙花一现”?引导学生对变法本身进行思考,所以同样是梯度明显的。
刘淑霞:辛亥革命是近代化探索当中的重要内容,于老师采用了孙中山先生的图片并且让学生思考他的事迹,这是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很有必要,也是科学合理的。
滕俊叶:同时,于老师采用了三段文字史料,把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以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这三个重点难点问题以材料解析的方式进行了突破,最后一个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辛亥革命取得了那样大的成就,最终却是悲剧性的结局?
张小红:在复习新文化运动时,于老师采用了三段文字史料,重点突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不同之处,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所起的作用。
张淑梅:从设问来看,于老师是先从《青年杂志入手,让学生思考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之后再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这种方法是从大处入手,由远及近。做为复习课,是可以的。当然也可以先解决内容,之后再分析这场运动的意义,这样的话设问的梯度可能会更明显一些。
于谊:谢谢,今后我会做这方面的尝试。我想把意义放在后面可能会更便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隋连军:最后的小结,于谊老师选取的材料是《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讲话》的一段材料,给出的问题是:请说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和“民主革命”分别是指什么?这些方案最后的结果如何?
就“综合性”来讲,这段材料的选择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段材料囊括了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个历史事件,涉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同派别的探索,是对本节课复习内容的全面总结。而问题的设计也充分体现出全局性的特点,问题分别指向上述四个事件,并进行适当拓展(旧式农民战争),使学生对本节课重要知识点有进一步巩固,从认识上有一个概括和提升,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总体上进行单元小结,并深入思考近代化探索方案的结果和原因,这一设问有利于承上启下,既引起学生思考,又为下一个单元的复习做好铺垫。
张淑梅:总得来说,于谊老师的这节复习课中,充分运用了材料解析题,从才料选择方面,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同时,在材料的有效性运用方面,我觉得也是非常实际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这段材料的概述,明确了早期先进中国人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进行的种种不懈努力、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并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人民真正走向独立和富强,只有更先进的思想和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和拓展。所以,从我的观察点来看,于老师做得很到位。
王汨金:刚才老师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谈了材料解析这一题型在复习课当中的运用,总得来说,于谊老师驾驭材料的能力是比较高的。学生学习观察组的老师们,不知你们的观课过程和感想是怎样的?
李红云: 我来说说吧。我负责从学生维度进行观察,具体的观察视角是“学生在复习课上,对材料解析题学习方式及学习效果如何?”。从课堂导入“梁启超的一段话”观察的结果来看,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思考,认真浏览老师课件给出的表格,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李红云:复习洋务运动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