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运输巷掘进作业规程.doc

发布:2016-04-03约1.71万字共5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 录 第一章 地质概况 1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工程支护 5 第三章 施工工艺 7 第四章 通风防瓦斯防尘及防火、防水 9 第五章 正规循环劳动组织与主要经济指标 16 第六章 动力供应与供水排水系统 17 第七章 工程质量及文明生产 21 第八章 安全技术措施 27 第九章 避灾路线和安全自救 49 ****水平西运输巷掘进作业规程 第一章 地质概况 一、工作面位置 1、地面位置 ****水平西运输巷位于二号井以北、荥密路以东。对应地面范围有崔庙镇以北、段家沟村中东部。 2、矿井中的位置: 该工作面位于二号井东大巷以北,11采区轨道下山东下部。地面标高在+200米— +220米左右,井下该工作面标高在-220米—--245米之间。 3、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 该工作面东部为11轨道下山和皮带下山及-240m水平泵房,北临矿井边界煤柱,南邻11320下顺槽,西到11采区边界煤柱﹙附巷道布置图1-1﹚ 二、地质构造 本区域地质构造与本井田构造相同,煤层位于石炭系太原群一1煤层,属单斜构造,煤层走向北750西,倾向北东,倾角平均150,煤层平均厚度1.15米,煤层沿走向有小的起伏,煤层变化时倾角可能增大,无有大的地质构造。 三、巷道顶底板性质 1、****水平西运输巷属半煤岩巷道,沿一1煤层顶板掘进,是使用腰线掘进、求平不求直的巷道,坡度控制在5‰,保证流水和运输畅通。 2、巷道顶底板岩性 煤层顶板为L1-2灰岩,平均厚度为9.38米,深灰及黑色,厚层状,富含蜓科及海百合化石、燧石结核,坚硬,浅部溶洞发育,为主要含水层之一。巷道直接底板为本溪组铝土泥岩,平均厚度8.97米,上部为浅灰色豆状及块状铝土泥岩,下部为浅灰色,含黄铁矿两层,顶部为0.3米厚炭质泥岩。老底为奥陶纪石灰岩,厚度约130米,灰色、黄灰色及深灰色,上部为泥质灰岩,含泥质条带,具溶蚀现象,夹方解石脉,为另一主要含水层。由位于一1煤层底板的本溪组铝土泥岩组成,层位稳定,厚度一般为4.63-19.44m,局部厚度较大。 四、水文与瓦斯地质 1、地质情况: 本区与本井田构造相同,煤层为石炭系太原群一1煤层,属单斜构造,煤层走向北75°西,倾向北东,倾角平均15°,煤层平均厚度1.15m,煤层沿走向有小的起伏,煤层变化时倾角可能增大,无有大的地质构造。煤层顶板为石炭系L1—L2石灰岩,平均厚度9.38m,变化较小,其厚度为煤层的9倍左右。煤层底板为铝土质泥岩,厚度不等,平均厚度一般为8.9m,是本煤层的主要隔水层,老底为奥陶系石灰岩。经测定回采工作面瓦斯相对涌出量为0.89m3/t,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17m3/min,掘进工作面瓦斯相对涌出量为4.46m3/t,绝对涌出量为0.17 m3/min,属低瓦斯煤层。一1煤层属不易自燃发火煤层,且煤尘无爆炸危险性。 2、水文地质情况 矿井东翼地质条件较差,顶底板变化较大,煤层起伏较大,特别是煤层顶板灰岩,裂隙相当发育,底板为黑色沙岩和富含Fes2铝土矿,局部煤层与奥陶系灰岩相接,本煤系地层中奥陶系灰岩,含水性较强,会通过裂隙进入煤层,是一1煤底板直接充水层,对一1煤开采威胁较大。一1煤顶板L1—L2是较强的含水层,在采掘过程中会通过裂隙进入煤层,就目前上部东西侧开采情况来看,水量增大,且对开采一1煤层会有影响。根据目前净水位标高在-20m左右,而该掘进范围在-220m— -245m水平之间,平地相对位置段家沟、崔庙镇北部,在矿井最深部,水压大。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根据11采区西翼相对应水平掘进水文地质情况,预计该面掘进时最大涌水量150m3/h,正常情况时仅出现顶板淋水现象,正常涌水量80m3/h。 该隔水层虽有一定隔水作用,但由于三方面的原因,隔水效果有限。主要原因是:(1)铝土泥岩厚度较小,抗压强度较低;(2)在采动影响下,隔水层受到破坏,有效隔水层厚度减小;(3)矿区构造裂隙发育,大裂隙常能将煤层及顶底板含水层相互沟通。 (附柱状图1-2) 3、瓦斯地质: 该工作面掘进煤层属低沼气煤层,无瓦斯突出和煤尘爆炸危险。但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仍要注意瓦斯防范,加强通风系统和瓦斯监控系统管理工作,若遇特殊情况制订专项措施,保证掘进安全。 五、水害分析 本工作面开采石炭系太原群一1煤层,其顶板为石炭系太原组L1—3灰岩,岩溶裂隙较发育,具有一定的突水能力。底板奥陶系灰岩,岩溶发育,富水性强,承压水头高,因此,威胁影响巷道安全掘进的含水层主要是煤层顶板的L1-3灰岩含水层和煤层底板的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有可能发生底板渗、突水,水量不大,但要引起注意。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和对应的11320下顺槽及-240m水平西运输巷钻探情况,顶板会有淋水。本工作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