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原
篇一:中国建国60年户籍制度的变化
中国建国60年户籍制度的变化
09工商管理4班 任翔
摘要:60年来我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已适应时代而做出完善的举措。在这其中也包括我们非常常见的户籍管理制度,随着不同时期的需要和发展方向,我国逐渐完善户籍管理制度。而在制定这个制度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在这些问题下,我国做出改变,一步一步完善。当然这个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既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缺点,现在的人们对其褒贬不一,有人想取消有人想保留,而这里我谈一下我对这一制度的认识。
关键字:户籍制度、原因、优点、缺点
1. 引言:
在建国60周年之际,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生活质量稳步上升。然而我们也需要回顾这60周年,这60年里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在发生改变,有令人高兴的大事发生,也有令人痛心的大事发生。而我们祖国在这60年里吸取前面的经验,也在完善自己的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政策那就是户籍管理制度。在这种政策下,不仅便于国家的管理,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的祖国才会有现在这样健康的成长,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2. 户籍制度的历史
建国以来,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半开放期。
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6年、19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家连续颁发4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
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在事实上废弃了1954年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
1975年,宪法正式取消了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此后一直没有恢复。
1985年7月,公安部又颁布了《关于城镇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同时,作为人口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居民身份证制度也在同样的背景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9月宣布实施。
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解决了新生婴儿随父落户、老人投靠子女以及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房、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等几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2001年3月30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3. 建立户籍制度的起因
3.1. 国内因素
根据我国解放后的国情来看,当时的中国应该具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当时我国制定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那种体制下,制定户籍管理就特别重要。制定这种户籍管理制度对战后的经济恢复和稳定城市秩序都发挥十分积极地作用。也为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准确的人口资料和其他要素。而户籍管理的严格是随着计划经济的发展而严格起来。如果没有严格的户籍制度来科学的安排,在那种用票来供应物品的时代就很难保证中国人的基本生活。在当时虚报户口是非常严重的违法现象。而户籍登记从城市开始,刚解放时,有部分国民党的军政人员和官僚资本家溃逃,旧社会余孽受到收容改造,一部分居民迁出城市,加快城市经济的停滞,大量企业停业,大量人员失业。政府有组织的遣散城区的无主或非正当职业的人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导致大量人口的缩减,因此有关迁移户口问题未受限制,为维护社会治安,1951年7月16日实施《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也标志全国统一户口管理制度开始形成的标志。
3.2. 国际因素
在刚建国时中国国内民无足食,而西方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使中国的情况进一步恶化,为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国家制定以发展重军工业为战略的一五计划。但随着中苏关系恶化,情况发生变化。因为失去了苏联的援助,政府财政赤字大增,所以不得不把进城的人外迁,据统计在1952年至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大约有2000多万的农民迁入城市,而1959年至1960年,又从城里迁出2000多万人,在这种时候,就不得不完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人员流动的控制,使社会能够稳定的前进。并且盲流这一词也是从这时出现的。
4. 户籍制度的好处与缺点
4.1. 户籍制度的好处
通过公民身份登记可以证明身份并确定其拥有的权利和行为能力。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劳动力合理配置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