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专业优秀论文 柱加大截面粘钢碳纤维加固框架节点对比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结构工程专业优秀论文 柱加大截面、粘钢、碳纤维加固框架节点对比分析
关键词:十字型框架节点 节点加固 有限元模型 抗震能力
摘要:本文以核心区没有配箍筋的十字型框架节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加固问题。分析了三种轴压比(0.2,0.5,0.8),每种轴压比下对节点采用的不同的加固方式:柱加大截面加固、一层碳纤维加固、两层碳纤维加固、粘钢加固(厚度t=3mm,钢板屈服强度fy=215MPa)、粘钢加固(厚度t=3mm,钢板屈服强度fy=300MPa)、粘钢加固(厚度t=5mm,钢板屈服强度fy=215MPa),研究加固对试件极限承载力、极限位移、刚度、延性以及耗能性能的影响程度。 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借鉴以往加固试验的试验模型,建立节点有限元模型,考虑一次性加载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两种加载制度,用ANSYS结构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非线性分析,然后在ANSYS后处理器中画出一次加载荷载位移曲线以及周期加载下的滞回曲线。分析这些曲线便可以得到试件的极限承载力、极限位移、刚度、延性以及耗能性能。 分析表明,通过加固改善了节点的抗震性能,加固效果明显,加固方法可行有效。
正文内容
本文以核心区没有配箍筋的十字型框架节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加固问题。分析了三种轴压比(0.2,0.5,0.8),每种轴压比下对节点采用的不同的加固方式:柱加大截面加固、一层碳纤维加固、两层碳纤维加固、粘钢加固(厚度t=3mm,钢板屈服强度fy=215MPa)、粘钢加固(厚度t=3mm,钢板屈服强度fy=300MPa)、粘钢加固(厚度t=5mm,钢板屈服强度fy=215MPa),研究加固对试件极限承载力、极限位移、刚度、延性以及耗能性能的影响程度。 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借鉴以往加固试验的试验模型,建立节点有限元模型,考虑一次性加载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两种加载制度,用ANSYS结构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非线性分析,然后在ANSYS后处理器中画出一次加载荷载位移曲线以及周期加载下的滞回曲线。分析这些曲线便可以得到试件的极限承载力、极限位移、刚度、延性以及耗能性能。 分析表明,通过加固改善了节点的抗震性能,加固效果明显,加固方法可行有效。
本文以核心区没有配箍筋的十字型框架节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加固问题。分析了三种轴压比(0.2,0.5,0.8),每种轴压比下对节点采用的不同的加固方式:柱加大截面加固、一层碳纤维加固、两层碳纤维加固、粘钢加固(厚度t=3mm,钢板屈服强度fy=215MPa)、粘钢加固(厚度t=3mm,钢板屈服强度fy=300MPa)、粘钢加固(厚度t=5mm,钢板屈服强度fy=215MPa),研究加固对试件极限承载力、极限位移、刚度、延性以及耗能性能的影响程度。 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借鉴以往加固试验的试验模型,建立节点有限元模型,考虑一次性加载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两种加载制度,用ANSYS结构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非线性分析,然后在ANSYS后处理器中画出一次加载荷载位移曲线以及周期加载下的滞回曲线。分析这些曲线便可以得到试件的极限承载力、极限位移、刚度、延性以及耗能性能。 分析表明,通过加固改善了节点的抗震性能,加固效果明显,加固方法可行有效。
本文以核心区没有配箍筋的十字型框架节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加固问题。分析了三种轴压比(0.2,0.5,0.8),每种轴压比下对节点采用的不同的加固方式:柱加大截面加固、一层碳纤维加固、两层碳纤维加固、粘钢加固(厚度t=3mm,钢板屈服强度fy=215MPa)、粘钢加固(厚度t=3mm,钢板屈服强度fy=300MPa)、粘钢加固(厚度t=5mm,钢板屈服强度fy=215MPa),研究加固对试件极限承载力、极限位移、刚度、延性以及耗能性能的影响程度。 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借鉴以往加固试验的试验模型,建立节点有限元模型,考虑一次性加载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两种加载制度,用ANSYS结构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非线性分析,然后在ANSYS后处理器中画出一次加载荷载位移曲线以及周期加载下的滞回曲线。分析这些曲线便可以得到试件的极限承载力、极限位移、刚度、延性以及耗能性能。 分析表明,通过加固改善了节点的抗震性能,加固效果明显,加固方法可行有效。
本文以核心区没有配箍筋的十字型框架节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加固问题。分析了三种轴压比(0.2,0.5,0.8),每种轴压比下对节点采用的不同的加固方式:柱加大截面加固、一层碳纤维加固、两层碳纤维加固、粘钢加固(厚度t=3mm,钢板屈服强度fy=215MPa)、粘钢加固(厚度t=3mm,钢板屈服强度fy=300MPa)、粘钢加固(厚度t=5mm,钢板屈服强度fy=215MPa),研究加固对试件极限承载力、极限位移、刚度、延性以及耗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