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部分答案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习题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电路交换,它的主要特点是:① 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用户独占分配的传输线路或信道
带宽,即采用的是静态分配策略;② 通信双方建立的通路中任何一点出现了故障,就会中
断通话,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方可继续,这对十分紧急而重要的通信是不利的。显然,
这种交换技术适应模拟信号的数据传输。然而在计算机网络中还可以传输数字信号。数字信
号通信与模拟信号通信的本质区别在于数字信号的离散性和可存储性。这些特性使得它在数
据传输过程中不仅可以间断分时发送,而且可以进行再加工、再处理。 ③ 计算机数据的产
生往往是“突发式”的,比如当用户用键盘输入数据和编辑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
而未得出结果时,通信线路资源实际上是空闲的,从而造成通信线路资源的极大浪费。据统
计,在计算机间的数据通信中,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甚至1%。另外,由于各
异的计算机和终端的传输数据的速率各不相同,采用电路交换就很难相互通信。
分组交换具有高效、灵活、可靠等优点。但传输时延较电路交换要大,不适用于实时
数据业务的传输。
报文交换传输时延最大。
习题1-16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的传播时延:
sm/1028.
(1) 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 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解:(1)发送时延:sts100101057传播时延:stp005(2)发送时延:sts.1101093 传播时延:stp005习题2-5试述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答:所谓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是为便于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而采用的综合了OSI
七层模型和TCP/IP的四层模型而得到的五层模型。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见图1-1所示。
应用层 运输层 网络层数据链路 层物理层
各层的主要功能:
(1)应用层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
的信息交换和远地操作,而且还要作为互相作用的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user agent),来完成
一些为进行语义上有意义的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
(2)运输层
任务是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间的通信。
因特网的运输层可使用两种不同的协议。即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无连接的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面向连接的服务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
无连接服务则不能提供可靠的交付。只是best-effort delivery.
(3)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交付到目的主
机。
(4)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将在网络层交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e),在两个相邻结点间
的链路上实现帧的无差错传输。
(5)物理层
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输比特流。 “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指实际电路传送后比特流没有发生变化。
物理层要考虑用多大的电压代表“1”或“0”,以及当发送端发出比特“1”时,接收端如何
识别出这是“1”而不是“0”。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的插头应当有多少根脚以及各个脚如何
连接。
习题2-7解释下列名词:协议栈、实体、对等层、协议数据单元、服务访问点、客户、服
务器、客户-服务器方式。
答:协议栈: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模型后,每层的主要功能由对等层协议的运行
来实现,因而每层可用一些主要协议来表征,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
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在许多情况下,实体是一个特定的软
件模块。
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服务访问
点SAP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体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客户、服务器: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服务器方式
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当客户
进程需要服务器进程提供服务时就主动呼叫服务进程,服务器进程被动地等待来自客户进程
的请求。
习题3-13 试写出下列英文缩写的全文,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FDM,TDM,STDM,WDM,DWDM,CDMA,SONET,SDH,STM-1,OC-48,DTE,
DCE,EIA,ITU-T,CCITT,ISO
答:
FDM(frequency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