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间微地震水驱前缘简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注水井水驱前缘监测
技术简介
北京派尼尔斯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二00四年五月
目 录
一、监测原理 1
二、技术理论 2
(一)摩尔-库伦理论 2
(二)断裂力学准则 3
三、监测工艺 3
(一)监测工程所需资料 3
(二)现场监测流程 4
(三)成果解释 4
四、系统的先进性和独特性 5
五、主要用途 6
(一)评价单井水驱效果 6
(二)评价小层水驱效果 7
(三)评价区块水驱效果 8
(四)评价注水井调驱效果 8
(五)与油藏描述相结合,提高描述精度 9
(六)为井组或区块的下步措施提供指导 10
前 言
油田在开发前、中、后期对地下注水是确保地层能量、实现稳产、降低油田递减率、提高最终采收率的最直接、最简便和最主要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油田都实施了注水开发。但是注入水朝哪个方向推进、主力注水方位如何、注水前缘位于何处,这些问题以前都只能依靠油藏工程师的工作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或通过示踪剂监测进行粗略判断。这些方法存在问题一是人为因素很多,二是精度不够,三是施工复杂,周期长,成本高。现在利用潜入式注水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对注水井进行监测,结合该区块的生产测井和注水数据等资料,就可得到该井的水驱前缘、注入水的波及范围、优势注水方向,区块的水波及区等资料,为合理布置注采井网、挖掘剩余油、提高最终采收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
一、监测原理
根据最小周向应力理论、摩尔-库仑理论、断裂力学准则等,分析岩层破裂形成机理,无论压裂还是注水都会诱发微地震。监测前先将注水井停注10小时以上,使原来已有的微裂缝闭合,监测仪器设备布置好后,开始监测时再将注水井打开,注水井在注水过程中,会引起流动压力前缘移动和孔隙流体压力的变化,并产生微震波;同时,原来闭合的微裂缝会再次张开,并诱发产生新的微裂缝,从而引发微地震事件。在孔隙流体压力变化和微裂缝的再次张开与扩展时,必将产生一系列向四周传播的微震波,通过布置在被监测井周围的A、B、C、D……等监测分站接收到微震波的到时差,会形成一系列的方程组,反解这一系列方程组,就可确定微震震源位置,进而计算出水驱前缘、注入水波及范围、优势注水方向,注水波及区面积等资料。
通过对裂缝成像和驱动前缘波及状况的分析,油藏工程师可以调整和优化开发设计方案,提高油气田采收率和油田整体开发效果。
如图1所示,图中 表示被监测井,表示我们的监测分站,分别是A、B、C、D……。
图1 注水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原理图
二、技术理论
(一)摩尔-库伦理论
根据摩尔-库伦准则,孔隙压力升高,必会产生微地震,记录这些微地震,并进行微震源定位就可以描述地下渗流场。摩尔-库伦准则是;
τ=τ0+(S1+S2-2P0)/2+(S1-S2)COS(2φ)/2
其中:τ=(S1-S2)SIN(2 φ)/2
上式表示若左侧不小于右侧时则发生微地震。
式中:
τ是作用在裂缝面上的剪切应力;
τ0是岩石的固有法向应力抗剪断强度,数值由几兆帕到几十兆帕,若沿已有裂缝面错断,τ0数值为0;
S1、S2分别是最大、最小主应力;P0是地层压力;
φ是最大主应力与裂缝面法向的夹角。
由上式可以看出,微震易沿已有裂缝面发生,这时τ0为0,左侧易不小于右侧。P0增大,右侧减小,也会使右侧小于左侧,从而诱发沿裂缝面的破裂发生,产生微地震,为我们描述地下渗流场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断裂力学准则
断裂力学理论认为,当应力强度因子大于断裂韧性时,裂缝发生扩展,即:
[(P0-Sn)Y/sqr(πl)] ∫01 sqr[(1+x)/(1-x)]dx=kic
当上式成立时,裂缝发生张性扩展。
上式左侧是应力强度因子, kic是断裂韧性, P0是井底注水压力, Sn是裂缝面上的法向应力,Y是裂缝形状因子,l是裂缝长度,x是自裂缝端点沿裂缝面走向的坐标。
由以上破裂形成理论可知,注水会诱发微地震,这就为微地震方法监测水驱前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监测工艺
整个监测工程分三步,第一步为收集相关资料;第二步为现场监测;第三步为数据分析与处理,获得完整解释报告。
(一)监测工程所需资料
构造井位图
各井井斜数据
各井射孔、注水基本数据
各井电测解释成果数据
注水井吸水剖面图或成果表
(二)现场监测流程
(三)成果解释
现场监测结束后,根据监测数据,经过数据分析与处理,提供详尽的解释报告,包括水驱前缘、注入水的波及范围和波及面积、优势注水方向、区块的注水波及区等资料及相关图件。
四、系统的先进性和独特性
潜入式注水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