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选修3说课稿-4.2 网站设计1-教科版.docx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3说课稿-4.2网站设计1-教科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第四章第二节“网站设计1”,教科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网站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流程;
2.网站的类型和特点;
3.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
4.网站布局与页面美化的基本技巧;
5.网站上传与维护的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够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站设计与制作。
2.技术素养: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网站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网站设计过程中尝试新颖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4.团队协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网站项目的能力,学会在团队中沟通、协调和分工合作。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网页设计的基本概念、HTML和CSS的基本语法,了解过网页的布局和样式设计。
2.学生对于网络技术和网页设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的学习风格偏向于实践操作,喜欢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3.学生在网站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网页布局不够合理、页面样式无法实现预期效果、网站功能不够完善等。此外,团队协作中可能出现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
四、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仪、白板
2.软件资源:网页设计软件(如Dreamweaver)、代码编辑器(如SublimeText)
3.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4.信息化资源:网站设计相关教程、案例素材
5.教学手段:讲授、演示、实践操作、小组讨论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发布本节课的预习资料,包括网站设计的基本概念、流程和相关案例。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网站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哪些步骤?”和“列举几种常见的网站类型及其特点。”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反馈功能,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和预习成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任务要求,阅读相关资料,理解网站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教学管理系统。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教学管理系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预习进度的监控。
-作用与目的: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成功的网站案例,激发学生对网站设计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网站设计的流程,包括需求分析、页面设计、布局和美化等。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网站框架,并讨论如何实现页面布局。
-解答疑问:对学生在设计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网站设计。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设计网站框架。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参与讨论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网站设计流程和关键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网站设计的基本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网站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技能。
-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设计一个简单网站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网站设计的相关书籍和在线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提供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一个简单的网站。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深入学习网站设计的相关知识。
-反思总结: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升学习效果。
作用与目的:
-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网站设计能力。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自我提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网站设计理论
-《网站设计基础》:介绍网站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流程和用户界面设计。
-《网站用户体验设计》: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