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ICMRMDT测井技术的应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FMI、CMR、MDT测井技术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FMI、CMR、MDT测井技术是斯伦贝谢公司20世纪90年代在岩性、孔隙度、径向电阻率等常规测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观成像测井系列,其目的是快速、直观、形象、准确的识别油气层和储层流体性质,提供储层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和有效裂缝)。
1、FMI: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提供岩石颗粒的形状、大小、排列、胶结、分选、层理、裂缝等11种地质资料,可开展储层岩性识别、裂缝识别、倾角处理、地层构造等研究。
1.1 正确识别储层岩性
红山嘴油田红18井区块石炭系油藏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凝灰质岩屑砂岩,由于该区石炭系储层段未取岩心,储层岩性识别困难,给储层研究造成了一定困难。油藏描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储层岩性识别和储层裂缝识别。
首先,根据邻区车43井区和本区的石炭系岩石薄片资料,对FMI成像资料和常规测井资料进行岩性标定,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常规测井和FMI图象两种岩性图版,常规测井岩性图版主要根据常规测井信息(三孔隙度、自然伽玛、电阻率等)建立,FMI岩性图版则根据图象特征建立,不同的岩性有不同成像特征。根据建立的岩性图版,各种岩性特征明显,具有较好的岩性分辨能力。
在岩性识别过程中,首先根据常规测井岩性图版识别,然后用FMI测井图象岩性图版验证。分析表明,两种图版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并且, FMI测井图像岩性图版符合率比常规测井岩性图版符合率高。经过岩性识别,认为红18井区块石炭系储层岩性主要为安山岩,由此为储层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有效识别储层裂缝
红山嘴油田红18井区块石炭系储层岩性为安山岩,储集类型为孔隙、裂缝的双重介质。根据FMI图像特征、地层倾角等资料,石炭系构造裂缝与断层同期形成,分为两套裂缝系统。一套为走向平行于断层走向的纵向系统,以剪切裂缝为主,是裂缝的主控系统;一套为共扼裂缝系统,为主裂缝系统的共扼裂缝。两套裂缝系统相互沟通,形成裂缝网络,这些裂缝是石炭系储层油气渗流的主要通道。该区块石炭系裂缝倾角较大,主要分布在50°-80°之间,裂缝孔隙度主要分布在0.1%-0.3%之间。
风城油田风501井区块二叠系风城组储层岩性为白云质泥岩,储集类型主要为裂缝,风501井由于实施欠平衡钻井,未在下盘风城组钻井取心,裂缝发育情况不能从常规测井信息中获得,给试油选层造成一定困难,通过FMI成像测井信息分析,认为风城组裂缝发育,并从裂缝发育较为密集的层段中优选出1层进行试油,获得日产油43m3的高产工业油流。
2、CMR:核磁共振成像测井,提供的回波串是孔隙流体纵向驰豫时间(T1)、横向驰豫时间(T2)、扩散系数、孔隙结构等综合因素的综合贡献,能定性、定量的把泥质束缚水、毛管束缚水、可动油、气、水等区分开,可进行现场快速储层评价,发现油气层,开展储层物性、孔隙结构、烃类检测等研究,提供各种岩性、不同结构储层的可动流体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及其纵向变化规律,为MDT作业优选最有效的井段和部位,提高MDT动态测试成功率。
2.1 精确岩心归位 岩心归位是测井储层评价的基础,归位的精度也直接影响着储层评价的精度。为此,采用CMR孔隙度测井曲线结合岩心分析进行岩心归位的方法,可使岩心归位误差小于0.1m,提高岩心分析数据的归位精度,为CMR测井储层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孔喉半径计算
CMR测量采用了CPMG脉冲序列,它有效地消除了扩散驰豫信号。在岩石表面驰豫度一定的情况下,面体比越大,核子驰豫的速度越快,T2越小。虽然T2反映的是孔隙半径,而压汞资料获得的是孔喉半径,在岩性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 根据石南油田侏罗系岩心的实验数据,利用CMR测井资料与压汞获得的平均孔喉半径可以建立很好的相互关系: D=0.139(T2lm/100Swi)1.55 R=0.89 ? 式中:D —平均孔喉半径,单位mm; ? T2lm —T2对数平均值,单位ms; ? Swi —CMR束缚水饱和度,小数; ? R —相关系数。 应用上述表达式,我们可以根据CMR测井资料获得探井储层平均孔喉半径的参数曲线,这对于储层描述、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3 计算孔隙度和渗透率
CMR测井可以直接获得高质量的有效孔隙度参数,同时用CMR测井资料获得的T2分布,还可计算岩石的孔隙半径和岩石的比面积。 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孔喉半径与岩石的渗透率直接相关,CMR可以更为直接地确定这两个参数,这是其它常规测井所无法比拟的。利用斯伦贝谢推荐的经验公式可以根据CMR测井信息计算渗透率,以此方法对石南油田石南10井区块的探井进行了渗透率计算,通过对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