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纲要2.doc

发布:2018-07-05约4.1万字共6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112.结肠(1)位置:始于盲肠,终于直肠,呈方框状环绕在空、回肠的周围。(2)分部: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四部。3.直肠(1)位置:位于盆腔内,起于乙状结肠,止于肛门。(2)长度:全长10~14cm。(3)弯曲:直肠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即凸向后的骶曲和凸向前的会阴曲。(4)主要结构:有直肠壶腹和直肠横襞。临床应用:作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注意直肠的弯曲和直肠横襞,以免损伤。4.肛管 位于直肠的下端,长3~4cm。主要结构有肛柱、肛瓣、肛窦、齿状线、白线、肛梳等。齿状线:即各肛柱下端与肛瓣边缘连成的锯齿状线,是粘膜和皮肤的分界线,也是临床区分内痔、外痔的分界线。肛门括约肌:控制排便,包括:①肛管壁的环形平滑肌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②在肛门内括约肌的周围和下方,有骨骼肌构成的肛门外括约肌,受意识控制。第二节 消化腺消化腺由口腔腺、胃腺、肠腺、肝和胰等组成,它们有分泌消化液,参与食物消化的功能。口腔腺、胃腺和肠腺已在相应章节述及,本节仅叙述肝和胰。一、肝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约占体重1/50~1/40,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因暴力而易破裂出血。肝可分泌胆汁,并有代谢、解毒、防御等功能。(一)肝的形态和位置1.形态结构 分为前、后两缘,上、下两面。(1)前缘:锐利。(2)后缘:钝圆。(3)上面:隆凸,与膈相贴,又称膈面,有镰状韧带、冠状韧带、三角韧带和肝裸区等结构。(4)下面:凹陷,邻接腹腔器官,又称脏面,有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呈“H”形。肝门:即横沟,是肝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肝的部位。2.分叶 ①肝的膈面被镰状韧带分为肝左叶和肝右叶;②肝的脏面被“H”形沟分为肝左叶、肝右叶、方叶和尾状叶。3.位置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可随呼吸而上下移动。4.体表投影(1)肝上界:与膈穹窿一致。(2)肝下界:成人肝下界右侧与右肋弓一致,在腹上区可达剑突下3~5cm。7岁前小儿肝下界可超出右肋弓下缘,但一般不超过2cm。 (二)肝的微细结构 肝的表面被覆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被膜,该被膜在肝门处伸入肝内,将肝实质分隔成许多肝小叶,肝小叶间为门管区。 1.肝小叶 是肝的结构单位,呈多面棱柱状。 肝小叶主要由肝细胞组成,主要结构有中央静脉、肝板、,肝血窦和胆小管等。 (1)肝细胞:体积较大,呈多面体形,核大而圆,居中央。 肝细胞具有多方面的功能:①合成血浆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多种蛋白质;②合成并分泌胆汁,参与脂肪代谢;③解毒功能;④肝细胞内含有糖原和脂滴等。 (2)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的中央,其周围为放射状的肝板(肝索)。中央静脉汇集肝血窦的血,汇入小叶下静脉,进而汇入肝静脉。 (3)肝板:由肝细胞呈单层排列而成的板状结构,切片中呈索状,又称肝索。 (4)肝窦:为位于肝板之间的网状管道,其窦内充满血液。肝血窦内有巨噬细胞(枯否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 (5)窦周隙:肝血窦的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有极狭窄的间隙称窦周隙,它是肝细胞与血液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6)胆小管:是相邻两个肝细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排入胆小管。临床意义:当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或胆道堵塞,胆汁可溢入实周隙,进而入血出现黄疸。 2.门管区 在肝切片中,相邻肝小叶间的三角形区域称门管区。该区含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还有神经、结缔组织和淋巴管等。 3.肝内血液循环 进入肝的血管有肝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出肝的血管是肝静脉,它汇入下腔静脉。 (1)肝的功能血管:即肝门静脉,它把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质输入肝内,进行加工、解毒。 (2)肝的营养血管:即肝固有动脉,它营养肝脏。 肝的血液循环简表: 肝门静脉→小叶间静脉→↓ 肝窦→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一→下腔静脉 肝固有动脉→小叶间动脉→↑ (三)胆囊与输胆管道 1.胆囊 (1)位置:位于右季肋区,肝下面的胆囊窝内。 (2)形态:呈梨形,可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和胆囊管四部分。 (3)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的稍下方。 (4)功能:有贮存、浓缩胆汁等功能。 2.输胆管道(胆道) (1)功能:将胆汁输送至十二指肠。 (2)分部与组成:分肝内和肝外两部分。 1)肝内胆管:包括胆小管和小叶间胆管。 2)肝外胆管: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胆总管。肝胰壶腹:胆总管末端与胰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肝胰壶腹括约肌:为肝胰壶腹周围的环形平滑肌增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