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特色简介琼麻工业历史展示区此展示区原本是片紧邻核三厂的琼.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學區特色簡介
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
此展示區原本是片緊鄰核三廠的瓊麻園,位在往貓鼻頭的大馬路旁。展示區內有簡介室,對恆春瓊麻發展過程有詳細的整理介紹,內容除了有日治時代瓊麻廠房、拉麻台、貯水池等遺址,並有光復後的瓊麻工業機具、曬麻場等。
展示區內另有殘存的日本烏居神社、神廟,供奉稻荷祇。
後 壁 湖 漁 港
「後壁湖」名稱的由來是以先民從西海岸著陸而言,東邊的「後壁湖」,因位在「家屋後的湖」,故稱「後壁湖」。
後壁湖漁港是恆春半島上最大的漁業碼頭,過去每逢選舉都是候選人炒作文章的材料,因此居民也稱之為「政治港」。
民國61年5月興建,可停泊10-20噸級漁船200艘。民國80年墾管處在北側築有後壁湖遊船港,可停泊遊艇250艘、玻璃船底遊艇8-12艘、客輪2艘,不但可以觀賞恆春海域,更可體驗海底美景及海洋研究,帶來不少的觀光人潮。除此之外漁港碼頭,每天下午漁船入港時,會有遠從高雄等地的漁商及觀光客在此購買新鮮魚貨,近來已儼然成為一觀光漁港。
陳 達 故 居
位於大光里砂尾路上,由於陳達可以說是台灣本土最重要的傳統民俗歌曲的傳唱者,更是我們台灣傳統民謠的瑰寶,因為他忠實的將台灣傳統民謠保留了下來,並且保留的非常完整,因此更加深了後人對他的懷念。
民國65年,音樂家許常惠到恆春做音樂調田野調查,無意中發掘陳達,驚為民謠瑰寶,他激動的寫下:「我知道我終於找到他了,多年來尋找的中國民族音樂的靈魂!我掉淚,但我是多麼幸福。」當時陳達62歲,貧病交加。經由許常惠等人推介
,陳達灌了唱片,也曾在台北、台中演唱。民國65年起,在朋友安排之下,奔走全台演唱恆春民謠,掀起民謠旋風。
陳達的一生,幾乎是窮困、漂泊、殘疾、自卑與孤寂,而在陳達所唱的民謠當中,卻多半是勸善,祝賀之作,絕少反映自身的悲哀,相反的,聽者卻能從他的歌聲中,感受到本身的苦澀和感傷。
核 三 出 水 口
核三出水口是核三廠的溫排水處,水溫冷熱交接處引來魚群;魚群來了後
,吸引不少如癡如醉、不畏日曬雨淋之釣客;釣客來了後,又引來賣火烤食物之小販。
民國85年後,沿海突然盛行帶客浮潛。出水口北側是珊瑚礁石海岸,因為許多賣冷熱食物的、沖水的、帶客浮潛的沿海居民及觀光客,所以此地十分熱鬧,改變甚大,再加上此地風景優美、景色壯麗。
墾丁國家公園於民國91年將此地規劃為新的風景區,更因此帶來更多的觀光人潮及商機。
觀 林 寺
位在大光路62之1號,最初是吳氏祖廳,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兩百多年,祖廳興建後供奉觀音菩薩,後因日愈興盛廟地不敷使用,陸續改建甚至遷建至金鳳寺(民國36年),後又於民國63年重新遷建至現在地點。
廟內主奉觀音菩薩,陪祀李府將軍、天上聖母、福德正神、吳、朱、范千歲。此廟建築的整體架構極為壯麗,有燕尾、剪粘,值得一探。
金 鳳 寺
位於大光路61號,在大光國小的正前方,當時大光國小的前身「龍泉國校大光分班」就是在金鳳寺內上課(民國41年)。
金鳳寺供奉觀世音菩薩,建廟於民國36年,原來是由觀林寺遷建於此,後因觀林寺遷建回原來地方,仍保留了金鳳寺,守護著大光全校的師生及里民。
代天宮(原名福居宮)
供奉池王爺,建廟於民國20年,位於大光里砂尾路73之1號。
寺廟廣場前,有一株歷史超過180年國寶級的大榕樹,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評定為「台灣珍貴老樹」之一。
鎮 靈 宮
位於後壁湖79之7號,以水仙王為主祀
神像,鎮靈宮起造於民國初年,由於大光及
水泉等地百姓大多以捕魚維生,每天過著與
海搏鬥的生活,為了尋求心靈對信仰的依
靠,因而最先由漁民陳寬、呂福蔭兩位起
意,在靠近海邊的林投樹下豎立石板以供膜
拜,久而起感應每逢漁民在海上有危險時,
只要家人虔誠燒香祭拜均能化險為夷,後來漁民因感覺太過於簡陋而商量合資將其改建成類似萬應公廟般的小廟,後又因本地漁民感恩其對百姓的呵護,故再次商議於民國75年間募款於現址蓋廟,在神明起乩時向其請教才得知鎮靈宮所祭拜的神明為屈原。
南 聖 宮
位在砂尾路16之4號,建於民國六十七年,主祀媽祖。
據比鄰寺廟的老者表示,本尊媽祖是約3寸高的黑面神像,早在清末先人渡台登陸台灣東北角時,途中遭逢暴風雨,神像落海,被一位新竹北埔客家人拾得,之後輾轉供奉在大光地區鄔姓人家的公堂,位於現今之核三廠區內,然而因民國六十七年國民政府設立核三廠,才又移駕供奉於現址。
南 湄 宮
建廟於民國82年,位在砂尾路1之3號,主祀媽祖。具廟方人員表示現供奉的媽祖神座,是八年前由地方善男信女親赴大陸湄州恭迎回台的。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宏揚孝道,廟方經多次請示,根據媽祖父母的遺照雕刻的二尊神座,才得以順利供奉至恆春大光。
建築特色為寺廟兩側建有「六角庭」,又
稱為鐘鼓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