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4节发热、疼痛、咳嗽与咯血、呼吸困难.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临床医学概论 主讲: 李江生 一、临床医学概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研究范围包括诊断学基础;临床常用药物、内科、外科、妇产科产、儿科、传染病学;心理卫生及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全书共十三篇。 每种疾病研究内容包括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 二、学习临床医学概论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运用所学临床医学知识解决健康问题。 要熟悉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常用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 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培养临床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的正确观念。 第一篇 临床资料采集 第一章 问诊与 常见症状 症状:是指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舒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症状是诊断疾病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体征:是指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发现的异常表现。体征对临床诊断的形式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发热 发热: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为发热。 一、病因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2、非感染性发热 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②变态反应。 ③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④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⑤皮肤散热减少。 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二、发病机制 外源性致热源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形成、释放 内源性致热源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产热大于散热而发热 三、临床表现 (一)临床分度(口测) 低热(37.3-38℃ )、中等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 ) (二)临床经过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包括驰张热、稽留热、间隙热、回归热、波状热及不规则热。 (四)伴随症状 四、问诊要点见教材第4一5面 第二节 疼痛一、病因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病人就医的主要原因。(一)、头痛 头痛一般由颅内、颅外、全身性、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二)、胸痛 胸痛一般由胸部疾病引起。但心肺疾病等。 (三)、腹痛 腹痛:是腹部神经受病变刺激的一种反应,由腹部或腹外疾病引起,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 腹痛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类。 病因: 1、急性腹痛 (1)腹腔脏器急性炎症 (2)腹膜急性炎症 (3)胃、肠急性穿孔 (4)空腔脏器梗阻或扩张,脏器扭转或破裂 (5)急性血循环障碍 (6)其他:腹壁病变、胸部疾病、尿毒症等。 2、慢性腹痛 (1)胃、十二指肠溃疡。 (2)腹腔内脏器慢性炎症、扭转。 (3)腹内实质性脏器病变。 (4)腹内肿瘤。 (5)其他:中毒与代谢性障碍、神经精神因素等。 二、问诊要点见教材第6面 第三节 咳嗽与咯血 咳嗽: (一)病因 胸壁胸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与大血管疾病、纵隔疾病、中枢神经疾病、其他。 (二)问诊要点见教材第7面 咯血: 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由口腔排出。 (一)病因 呼吸系统疾病、心脏与大血管疾病、急性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其它。 (二)问诊要点见教材第7一8面 第四节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 是指病人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用力呼吸,重者张口抬肩、鼻翼扇动、发绀、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动作,并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 一、病因 (一)呼吸系统疾病: 1、呼吸道梗阻; 2、肺脏疾病; 3、胸廓与胸膜疾病; 4、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功能障碍。 (二)循环系统疾病 (三)血液病 (四)中毒 (五)神经精神因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