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寿保险需求探析.pdf

发布:2020-09-20约3.78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寿保险需求探析 摘要:与其他形式的保险相比,人寿保险更具有储蓄的功能,因 而对寿险需求动机的分析可以在储蓄动机的分析框架内进行。对保险 需求的研究,大部分文献是从投保人最大化其自身期望效用出发,里 维斯(Lewis,1989)拓宽了这一研究视角,从被赡养人期望效用的角度 研究人寿保险需求。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期望寿命、保险价格、赡 养率、收入与财富、社会保障、预期通货膨胀率、教育水平。 关键词:保险市场;寿险需求;保险动机;保险产品 自 1982 年恢复人身保险业务以来,我国的人寿保险业取得了令 人瞩目的发展。数据显示,1990-2000 年的十年间,寿险保费收入以 每年平均 35.15%的速度增长。2003 年人身险保费收入 3010.99 亿元, 其中人寿保险保费收入 2669.49 亿元,同比增长 28.7% 。在保费增长 的同时,寿险业在商业保险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1997 年,寿 险保费收入首次超过产险。此后,寿险业就一直占据超过半数的市场 份额,寿险已成为保险的重要部分。为此我们探求寿险产品需求的动 机,研究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促进国内寿险业丰富寿险产品,加速 发展。 一、寿险需求研究 (一)寿险需求的动机 与其他形式的保险相比,人寿保险更具有储蓄的功能,因而对寿 险需求动机的分析可以在储蓄动机的分析框架内进行。 凯恩斯概括个人进行储蓄主要是出于以下八个动机:谨慎、远虑、 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对寿险需求的动机,最近的 研究则更强调生命周期储蓄计划和遗赠动机。 生命周期储蓄计划指人们在工作时进行储蓄,以便在退休后仍能 维持原来的消费水平。遗赠动机可以解释为人们在工作时积累财富, 以便给后代提供一笔遗产。从生命周期储蓄计划来看,人寿保险在生 命周期的早期购买,以确保在今后能有稳定的现金流。如在美国,由 于退休变得很普遍,到了 19 世纪时,人们储蓄的目的已经有很大部 分是出于生命周期的储蓄计划。从遗赠动机的角度看,寿险的购买是 作为一家之主的购买人考虑其被赡养家属的利益而进行的交易。与家 庭中有多个劳动力 (如配偶或子女)工作相比,家庭中如果只有惟一 的劳动力收入来源时,其对寿险的需求更大。如杜克尔(Duker)在 1969 年的研究发现,家庭中夫妇双方都有工作时的寿险需求小于妻子是家 庭主妇的家庭。 (二)寿险需求理论研究 对保险需求理论的研究,建立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期望效用最大化 的经济分析框架之上。Neumann-Morgenstern 的期望效用理论及不确 定下的行为,Friedman 和 Savage 对风险态度的研究,Arrow-Debreu 不确定性下的一般均衡理论,Pratt 的风险规避等等,为保险需求的研 究奠定了基础。 在期望效用理论的范式下,大量的学者从理论上研究了保险的需 求,尤其是人寿保险的需求。这些研究大多以雅瑞的模型作为起点 (Yaari,1965)。雅瑞分别研究了存在保险市场和不存在保险市场时, 人们不考虑遗赠(雅瑞称之为费希尔模型)和考虑遗赠(雅瑞称之为马 歇尔模型)共四种情形下的最优消费和储蓄,如下表所示: 雅瑞的研究表明由于人们未来寿命的不确定,人们更倾向于现在 消费而不是选择以后消费。当市场上存在一个公平的保险市场时(即 保险人承保的期望收益为零) ,公平保费的保险消除了寿命不确定给 消费带来的影响。在雅瑞之前,费希尔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按照费 希尔的观点,人们更愿意选择现在消费而不是将来的消费,原因之一 是人们的“不耐”心理 (impatience) 。生命的不确定增加了人们的这 种“不耐”心理。雅瑞从理论上证明了费希尔的这一推断:即寿命的 不确定增加了人们对未来消费的贴现率。 汉克森(Hakansson)1969 年的研究扩展了雅瑞的工作,他考虑了 个人财富、收入、利率、价格指数(包括保险产品的价格) 以及消费者 对消费和财富的主观贴现函数等诸因素对保险需求的影响。费希尔 (Fischer,1973)采用与汉克森类似的处理方法,用离散时间模型研究 了不确定寿命下消费、储蓄和保险购买。卡里、哲里哈(Kami 和 Zilcha1986)则引入风险规避因子研究不确定寿命下的寿险需求。他们 的研究表明依靠财富为生的人不太可能购买人寿保险,而依靠工资收 入为生的人则更趋向于购买人寿保险。也就是说大富豪们是不太可能 购买保险的,而工薪阶层更愿意买保险。他们的研究还表明,风险资 产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