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pdf

发布:2024-04-08约2.15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国防航天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面向储能科学与工程系

统领域,培养具有优良品德、执着信念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具备储能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

丰富知识、过硬本领和多维知识结构,具备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具备组织协调和解决复杂

工程问题能力,在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工程实践、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创业

创新等方面具备研究、开发、管理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并具有潜力成长为本领域引领未来

发展的新时代杰出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储能科学与工程系统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及一

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能源生产、转化、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

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复杂能源动力领域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具有运用所学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

实施节能、制冷、动力、环保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工程实践,并能够对具体的复杂储能

科学与工程领域工程问题查找专业文献进行结果分析。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开发)解决复杂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

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设计储能科学与工程设备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并能够

在能源动力设备设计方案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

因素。

4.研究: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正确的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能够运用储能科学与

工程专业科学理论对复杂能源动力领域工程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能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

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的能

力;掌握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储能科学与工程

资料数据库、期刊文献等渠道了解能源动力领域的新理论和前沿技术进展。

6.工程与社会:了解国家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能正确认识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工程问题对社会、

环境、健康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性;能够评价复杂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工程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严谨治学、求真务

实、团结协作的品质以及良好工程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9.个人和团队: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在团

队中发挥领导作用。

10.沟通: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包括撰写专题报告文稿、清晰表达;能够就复杂储能科学

与工程领域工程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

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掌握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理解储能科学与工程专

业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影响;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理解终身学习的重要作用,具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对终身学习能持之以恒。

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能力。

三、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四、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智能装备类专业导论、工程制图基础A、工程训练(金工实习)C、理论力学

B、材料力学B、工程力学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工程流体力学、工

程热力学、传热学D、自动控制原理D、储能气体动力学、燃烧学、储能系统测试技术、机

械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C、工程训练(电子工艺实习)、半导体物理、电化学基础、储能

材料基础、储能系统环境工程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储能原理I、储能原理II、新能源系统基础、储热储冷技术、储能系统控制

技术

五、修业年限、授予学位及毕业要求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要求,完成培养

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修满159.5学分,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合格,

方可准予毕业。

六、课程体系及学分分布

占总学分

课程层次课程类别学分合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