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黏附分子-安徽理工大学.ppt

发布:2019-06-29约4.94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抗 原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抗原是免疫应答的启动剂,指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及效应T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基本特性:①免疫原性,即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②抗原性,指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分子抗体和/或致敏T细胞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分子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性能。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特征的物质 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完全抗原=半抗原+载体 载体(Carrier,C) :大分子,Pro.等 半抗原(Hapten,H): H1、H2、H3 完全抗原(Ag) = C + nH 在某些情况下,抗原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其抗原称耐受原;抗原也可引起变态反应,称变应原(al1ergen)。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是免疫原的核心。 所谓异物,是指化学结构与宿主自身成分不同或在胚胎期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从未接触过的物质。 具备异物性的物质有三种: 1. 异种物质 非己物质是异物,一般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如各种病原体、动物蛋白制剂等对人是强抗原。 2. 同种异体物质 3. 自身抗原 自身成分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也是异物,也具有免疫原性。如: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抗原,都是免疫原性强的自身抗原等 。 二、特异性 指某一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专一性,以及某一抗原分子只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专一性。 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一) 抗原决定基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epitope)。 表位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抗原决定基结构 构象决定基 指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见于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一般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决定基 指一段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又称线性决定基,多位于抗原分子的内部,主要是T细胞决定基。 BCR亦可识别线形决定基。 功能性抗原决定基 位于分子表面的表位易被BCR或抗体结合,称功能性 抗原决定基,其中有个别化学基团起关键作用,称免疫 优势基团。位于分子内部的不能与 BCR或抗体结合的表 位,称隐蔽性抗原决定基,它可因理化因素而暴露在分 子表面成为功能性表位,或因蛋白酶解或修饰(如磷酸 化)产生新的表位,它们均可成为自身抗原,诱发自身 免疫病。 抗原决定基的化学组成、排列及空间结构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抗原氨基酸残基位置和间矩与免疫原性关系) 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 在免疫应答中,TCR和BCR所识别的抗原表位不同,分别称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用胰高血糖素免疫小鼠,可产生针对N未端1~17氨基酸残基的抗体和针对C未端18~29氨基酸残基的T效应细胞。胸腺依赖抗原分子中,必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一个表位能同时被T细胞和B细胞识别。B细胞识别的表位往往是天然的,位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B细胞表位为构象决定基或顺序决定基,但都是抗原分子的三级结构。T细胞表位是由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提呈的抗原多肽,呈线性排列。 半抗原-载体效应 在人工抗原中,半抗原为简单的有机化学分子,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偶联后,可诱导出抗半抗原抗体。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 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即以载体(T细胞决定基)把特异T-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称载体效应。在天然抗原中,常存在T及B细胞表位 共同抗原(commen antigen ) 天然抗原表面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