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宜兴市十二五土地利用专项规划..DOC

发布:2016-12-21约3.87万字共5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宜兴市“十二五”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宜兴市国土资源局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区域概况与土地利用现状 1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条件 1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与特点 3 第三节 “十一五”土地利用成绩与利用效益 5 第二章 “十二五”土地利用战略取向与任务目标 11 第一节 “十二五”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重要性 11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取向 14 第三节 主要任务 15 第三章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17 第四章 保障建设用地需求,促进节约集约利用 19 第一节 建设用地供需状况 19 第二节 协调城乡建设用地供需平衡 20 第三节 保障重点基础设施用地需求 21 第四节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22 第五节 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3 第五章 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25 第一节 耕地与基本农田现状 25 第二节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定 27 第三节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对策 30 第六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32 第一节 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现状 32 第二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 33 第三节 生态环境建设 36 第七章 土地分区及管制规则 38 第一节 土地用途分区及管制对策 38 第二节 建设用地控制分区及管理规则 40 第八章 提供规划实施保障与促进国土科学化管理 43 第一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制度建设 43 第二节 提供规划实施的行政保障 44 第三节 综合调控多种经济手段 45 第四节 科学管理与保护土地 46 第一章 区域概况与土地利用现状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条件 宜兴市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南段与沪、宁、杭三角中心,介于北纬31°07′~31°37′,东经119°31′~120°03′之间,全市总面积1999.64平方千米。东依太湖,东南邻浙江长兴,西南接安徽广德,西濒溧阳,西北毗连金坛,北与武进相傍,滆湖镶嵌其间。 1、自然地理条件 气候方面,宜兴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历年平均气温15.6℃,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99.8毫米,无霜期241天,平均日照百分率44%,相对湿度81%。 地貌水文方面,其处于我国东南丘陵向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貌形态多样,其中山地岗丘、平原与水域(不含太湖、滆湖面积)分别占市域面积的22.4%、60.9%、及16.7%。市域北部为宽广的平原,南部为有天目山余脉组成的的低山丘陵,低山平均海拔高程在150~240米之间,丘陵一般高程在50米左右;全市镇级以上河流215条,市级河流20条:主要有南北向的横塘河、锡溧漕河等;东西向的段村港河、北溪河、南溪河、分洪河等。此外还有湖荡20多个,水库19座。 土壤植被方面,市域平原地区多为水稻土,是太湖地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山地岗丘多为棕壤,红黄壤和黄棕壤;常绿阔叶林构成主要植被类型,全市植被覆盖绿较高。 地质条件方面,宜兴市域内存在两条相对稳定的断层构造,分别是南山-东矜村断裂带与狮螺山-宜兴背斜陷落断层带。 资源方面,宜兴拥有丰富的生物与矿产资源,是江苏省主要的毛竹产区,拥有杉木、马尾松等多种珍贵优良树种;动物资源有黄鹂、画眉等鸟类上百种,银鱼等鱼类几十种,还有穿山甲、松鼠等多种野生动物。 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粘土矿,矿种多样,已探明工业储量6000万吨,瓷石瓷土矿储量200万吨,石灰石估计储量17亿吨,大理石储量5000万立方米,建筑石储量百亿吨。今年来还发现多处矿泉水资源。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经济总量增长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发以后,宜兴利用乡镇工业大发展的机遇,以村镇经济为主体,开始工业经济的原始积累,近十年间,宜兴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是宜兴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2010年,全市实现GDP 805.8亿元,比2005年增长122%,人均GDP从2005年的4500美元增长到2010年10900美元。 表1-1 1997-2010年宜兴市主要经济指标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7 150.02 16.00 81.51 52.51 1998 165.01 16.51 90.56 57.94 1999 175.02 16.61 100.50 57.91 2000 180.82 16.64 103.23 60.95 2001 199.93 17.19 114.72 68.02 2002 224.02 17.61 130.02 76.39 2003 262.03 14.44 157.48 90.11 2004 310.12 15.63 187.22 107.27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