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课时分层作业15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北师大版必修.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练]
1.在某个历史时期,中国对旧有教育事业进行改革,主要是:在学校中,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进行专业调整等等,把旧学校改造为面向工农,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阵地。该历史时期是( )
【导学号
A.“大跃进”运动时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B [由“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面向工农,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阵地”可判断这个历史时期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跃进”运动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不可能“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所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2.下表是20 世纪50 年代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院系调整前
院系调整后
院系调整前
院系调整后
法学院
建筑工程系
动力工程系
航空学院
农学院
土木工程系
理学院
电机工程系
文学院
水利工程系
无线电工程系
工学院
机械工程系
石油工程系
A.国家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B.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适应“211工程”建设的需要
D.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不是对旧教育的改造,而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学院系专业的调整,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我国还没有提出“211工程”,故C项错误;院系调整前是社会文科院校较多,而调整后理工科学院增多,正好满足和适应了我国“一五”计划中工业化的要求,故D项正确。]
3.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 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这说明( )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B [“一五”计划是从1953至1957年,“一五”计划早在1957年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根据“1958年……经过……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可知有夸大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8年中国开始在各行业中掀起“大跃进”运动,材料反映的就是教育领域的“大跃进”,故B项正确;“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领域百花齐放,学术领域百家争鸣,材料中用极短时间编出字典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不是在贯彻“双百”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技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4.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D [注意材料“1977年12月10日前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大量的人才,所以人才短缺,一次高考的恢复,并不能完全保障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安排知识青年就业,而是恢复高考,故C项错误;恢复高考可以促进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D项正确。]
5.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
【导学号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A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这一“重大改革”意在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体现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限制,排除。]
6.下列发展科技、教育的口号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科教兴国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在1956年,②是在1978年,③是在1983年,④是在1995年。故选A项。]
7.观察《国家财政拨款科学研究经费支出总额表》(单位:亿元),其中基建支出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
年份
1960年
1980年
1985年
1988年
科研经费
22.7
53.3
83
93
基建经费
11.1
11.3
18
25
总额
33.8
64.6
118
101
A.经济建设规模的萎缩
B.科研浪费现象日益严重
C.科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