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在骨伤患者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中医疗法在骨伤患者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
? ?
?
?
?
?
?
?
?
? ? ?
?
?
?
?
?
关键词:
中医疗法
并发症
肢体肿胀
骨伤
骨伤是外科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需要采用手术治疗恢复功能,但由于手术局部组织的刺激产生炎症因子、损伤血管导致供血障碍等原因,患者术后常常会出现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1]。对于肢体肿胀的常规治疗为消炎药物及抗血栓形成药物,长期服用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认为,由于骨伤多为外部受损,气血损伤于内,营卫不调、会导致血脉受损、气血瘀阻、水湿内停,因此会出现肢体肿胀的症状[2]。本研究探讨在骨伤患者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中应用中医疗法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80个病例均为本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骨伤后期肢体肿胀者,且已排除其他严重的系统性疾病,所有病例主要表现为术区的红肿、疼痛等临床特征。全部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在39~74岁之间,平均年龄(56.5+1.7)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43~71岁之间,平均年龄(57.5+1.5)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病例采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药剂组成:青皮15g、乌药15g、郁金15g、陈皮15g、木香15g、柴胡10g、香附10g、泽泻10g、泽兰10g,以上方剂,用水煎至一碗口服,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在中药治疗过程中配合中医按摩为患者舒经活络。
1.2.2 对照组
对照组病例采用常规20%甘露醇静脉注射,每次250ml,每天一次。
1.3 疗效评估
显效:患者红肿疼痛消退,患处活动正常且肌力正常,不影响日常活动;(2)有效:患者患处有轻微红肿疼痛,患处活动正常但肌力减弱;(3)无效:患者红肿疼痛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跟踪随访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临床疗效统计表
通过表1可以看到观察组使用中医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χ2值为4.33,两组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统计表
通过表2可以看到观察组使用中医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5%,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χ2值为6.75,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
3、讨论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是骨伤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由于损伤后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加,渗出液同时刺激周围组织,释放炎症因子,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4];因此临床治疗应坚持利水祛湿消肿、益气活血的原则。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影响伤口愈合,甚至出现感染危及患者生命。西医用药主要通过甘露醇增加血液渗透压,减少渗出为主,但对机体功能改善作用较小,疗程长,具有一定副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骨伤患者后期处于正气亏虚状态,气滞血瘀现象较为严重,因血气不通,患者常会感到剧烈疼痛感。中药治疗的活血化瘀方中青皮、乌药、郁金具有益气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能够疏通患处血管,促进血液流动;陈皮、木香、柴胡具有补肾壮骨的功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香附、泽泻、泽兰具有健脾养胃、利水渗湿的功效,能够有效改善患处水肿[5];上述诸药合用具有利水祛湿消肿、益气活血的原则。
通过表格数据可以了解到观察组使用中医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的患者80.0%的总有效率,两组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5%,低于对照组患者30.0%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
综上所述,在骨伤患者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中应用中医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卫国.活瘀消肿汤治疗创伤肢体肿胀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34(16):2487-2488.
[2]付学敬.血府逐瘀汤联合中医理疗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169,171.
[3]远利锋.应用中医活血止痛汤治疗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的治疗效果研究[J].北方药学,20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