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儿推拿之脾胃疾病.pptx

发布:2022-07-15约4.66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会计学 1 小儿推拿之脾胃疾病 疳证 【病因病机】 1.喂养不当,常因乳食太过或不及所伤。2.疾病影响,小儿长期患病,致脾胃虚弱,津液不足,气血俱虚,久而成疳。3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运化不健,水谷精微摄取不足,形成疳。 【诊断】(一)诊断要点 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 3.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史。 4.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血清总蛋白低于45g/L。 (二)鉴别诊断 1.厌食 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征,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 2.五迟五软五硬 发育迟缓,行为、动作、智力低于同龄小儿为特征。可有不思乳食,食而 不化等症状。 【治疗】(一)治法 总以健运脾胃为主。疳气以调和脾胃为主;疳积以消导化积为主;干疳以温补为主。 (二)基本方:1.补脾经、清胃经(根据病情虚实不同,虚以补脾经为主,清胃经为辅;反之则相反。 2.掐揉四横纹、板门。 3.腹部操作(分腹阴阳、揉全腹令热;点中脘与天枢、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摩腹) 4.捏脊、点揉足三里。 (三)辨证论治 证型 疳气 疳积 干疳 治法 调理脾胃,理气和中 化积导滞,健脾 补益气血 处方取穴 基本方加运土入水、运水入土各1分钟,运内外八卦各1分钟,推七节骨(上推与下推各1分钟),揉脾俞与胃俞。 基本方加掐揉小横纹,揉脾俞、胃俞,退下六腑与推上三关同用,以退下六腑为主,拿肚角。 基本方重点补脾经,捏脊。加补肾经,揉二马、脾俞、肾俞,推上七节骨,拿百虫,摩涌泉。 第1页/共7页 便秘 【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大肠,脾虚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虚秘;胃热致大肠热盛,燥屎内结而成实秘;肝气郁滞,腑气不通而成气秘;肾司二便,肾阴不足或肾阳不足,使大肠失与温煦而传送无力,成肾虚便秘。 【诊断】(一)诊断要点 1.大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两次。 2.大便粪质干燥、坚硬、排除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3.常伴有腹胀、腹痛、口臭、纳差等症状。 (二)鉴别诊断 肠扭转和肠套叠:为急腹症,为机械性肠道梗阻所致。表现为腹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 【治疗】(一)治法便秘总以通下为主。实秘:泻热、降气、通导。虚秘:扶正润燥,助大便排出。 (二)基本方 清大肠、退六腑、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腹部操作(顺时针摩腹,揉全腹,荡腹、挪腹),推下节骨(掌根揉3振1约1分钟,下推3分钟,纵向擦之令热。),揉龟尾。 (三)辨证论治 证型 实秘 虚秘 对症治疗 治法 泻热、导滞、通便 益气养血,润肠通便 便干难出,热势不重加揉二马,清天河水;便软难出施以荡腹法,能增加腹压,促进排便;口臭加清胃经、捏挤板门;乏力汗出,气息低微,加补脾经、揉外劳宫、点揉足三里、补肺经、点肺腧。 取穴 基本方重点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清大肠。加清脾经、胃经,捏挤板门,清天河水,揉膊阳池,捏挤肚脐。 基本方重点推七节骨。加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推上三关,点揉足三里,捏脊法。 第2页/共7页 泄泻 【病因病机】感受风寒、暑湿致泻;内伤饮食损伤脾胃致泄泻;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脾胃虚弱而泻。 【诊断】(一)诊断要点 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证。 2.有乳食不节或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3.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 4.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 (二)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