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香云纱的文化审美特征-服饰艺术论文-艺术论文.pdf

发布:2024-07-21约4.11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香云纱的文化审美特征-服饰艺术论文-艺术

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香云纱采用独具智慧的加工方式,运用天然植物染

料,以河涌中的河泥作媒染剂,并以河水清洗织物;加工的对象是天

然纤维织物;加工场地是自然生态的河滩、草地;加工能源是阳光,

而且生产过程无污染排放,香云纱工艺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因

此香云纱被称为绿色环保产品,生态纺织品也毫不为过,在服饰上的

运用,彰显其生态自然的传统服饰文化特色。此外,香云纱属于丝绸

“纱类”织物,其名称中后词“纱”表织物大类,前词表工艺特征,“香云”

谐音“响云”,“响云”意指以此面料制成服饰穿着行动时沙沙作响,以

织物的意韵神态为名;再者“香云”是美誉,寄托美好之意,从中国传

统审美角度命名,中国人一贯以吉祥、溢美之词,表达对美好事物的

欣赏之意。香云纱从名称上亦传达出民族传统文化审美意蕴。

香云纱地域文化价值内涵

香云纱作为地域性服饰产品,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众多独特之处构

成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是为地域文化的表征。香云纱(莨绸)

作为广东地区特有的天然丝绸产品,英文译名为

“gambieredCantongauze”,英文名称中“gambiered”为“被开创”之意;

“Canton”为广东“”之意;“gauze”为“薄纱”之意,香云纱英文原意有“始

创于广东地区的薄纱”之意,由此显示香云纱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

香云纱加工的地域性特征:首先,香云纱加工以桑蚕丝织物为坯绸,

而广东丝绸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期,就有采桑饲蚕“”、“桑蚕织绩”

的活动和关于丝织物广东锦“”的记载。广东是我国蚕桑的主要产区之

一,素有粤缎之质密而匀“”、广纱甲天下“”的说法[3],特别是香云纱

产地佛山地区自古丝绸纺织业较为发达。再者,香云纱加工关键环节,

染色“上莨”所用薯莨为岭南地区特有的野生植物,自古就因优异的性

能而被用于染色整理织物和皮革。广东佛山地区河涌密布,香云纱二

次上染“过乌”所用河泥必是该地区河涌中无污染的河泥。由于传统香

云纱加工环境的自然生态性要求,香云纱只出产于岭南地区广东佛山

的顺德、南海这一特定区域,该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气

候,终年温暖湿润。香云纱“上莨”之后晒莨工艺需要足够的日晒强度

和相当大的湿度条件,这两项恰是产地的气候特点,传统香云纱依赖

地域环境加工生产的独特性,即构成了香云纱加工的地域特色文化内

涵。香云纱的形成是基于广东地区湿热气候对服饰的特殊需求。经过

薯莨涂层处理的香云纱面料,除了具有桑蚕丝织物轻滑、吸湿透气的

特性,更有触感清凉,挺爽不贴身,穿着时“流汗不黏身”,凉爽宜人

之感;而且由于薯莨胶质物质作用,面料抗皱性增强,易洗、快干,

便于保养,适合广东地区的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穿用,深受当地人喜

爱,并且影响至气候环境与之相似的华南及南洋一带。同时,由于薯

莨本身就是一种中药,有防霉、除菌、除臭等保健功效,面料浸染薯

莨之后,服饰在使用过程中,有效药用成分缓慢释放,对高温高湿的

气候环境尤为有效。

香云纱丝绸文化审美价值体现

香云纱是运用植物染料、手工染色工艺加工的传统桑蚕丝织物,是博

大精深的中国丝绸中的一个特色品种类型,具有中国古老丝绸文化的

典型表征意义。丝绸织物历史源远流长,早期的织物名称多为单音词,

后来就在此词的前面加上许多修饰性的词,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较完整

的命名规则,这一模式直到今天仍适用。“香云纱”、莨纱“”名称中后

词“纱”是丝绸大类名称。纱类织物一般是指丝线细、密度小具有轻薄

感的丝织物。古时亦可写作沙“”,《礼记》说“周王后,夫人服以白纱

豰为里,谓之素沙”[2],乃是取其孔稀疏能漏沙之意。纱常有低密度

平纹,重平组织交梭纱,以及绞经组织形成的小提花的纱织物。香云

纱、莨纱命名为“纱”,是因最初加工这类产品,是用有透空的桑蚕丝

小提花绞纱织物作坯绸,故而得名。但目前加工香云纱的坯绸早已不

限于这类纱织物了,已扩展到电力纺、双绉、素绉缎、提花缎等等各

种类型丝绸面料,因而习惯上将除绞纱织物为坯绸加工的香云纱统称

为“莨绸”。“莨绸”后词单音词“绸”,亦为丝绸大类名称,“绸”在《说

文》中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