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影子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一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6影子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章节通过学习“影子”这一主题,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影子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结合一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如《影子》一课,引导学生关注影子现象,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提升对影子形成原理的科学认知。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通过描述影子现象,提高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提升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通过欣赏影子变化,感受自然之美,增强审美体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学生运用语言描述影子现象的能力。
解决办法: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影子形成的过程,直观理解原理。
2.设计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描述影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结合课文《影子》,引导学生分析影子特点,学习如何准确描述。
4.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影子现象,共同突破难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影子》一课的教材,方便学生跟随课文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影子形成原理的图片、动画视频,以及描述影子的词语卡片。
3.实验器材:准备手电筒、白纸、木棍等,用于学生亲手制作和观察影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实验操作台,营造互动学习的氛围。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影子的奥秘》),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影子现象。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影子”这一主题,设计问题如“影子是如何形成的?”“影子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成果和课堂提问,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要求,阅读资料,理解影子形成的基本原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观察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影子》故事,引出影子这一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影子形成的原理,结合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影子接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影子变化。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游戏,观察和讨论影子的变化。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影子形成的基本原理。
实践活动法:通过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掌握影子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观察不同条件下影子变化的作业,如“不同时间段的影子”、“不同距离的影子”等。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光学的书籍或观看相关视频,拓宽知识面。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观察作业,记录观察结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巩固学习效果。
反思总结法: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后,能够掌握影子形成的原理,了解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源、物体、投影面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解释为什么物体会产生影子,并认识到影子的大小和方向与光源的角度、物体的位置有关。
2.观察能力:
3.思维能力:
学生在探索影子形成的过程中,运用了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了光的传播规律,并在解答问题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进行思考。
4.实践能力:
5.语言表达能力:
在描述影子现象和讨论影子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增强了对文字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6.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小组讨论和课堂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他们在交流中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7.兴趣与动力:
8.自主学习能力:
在预习和课后拓展环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资料和完成作业,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学会了如何在没有教师直接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