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丁卫国 神经系统12 脑脊髓被膜.ppt

发布:2018-12-08约3.25千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软脑膜 薄而富有血管 紧贴脑的表面并深入脑的沟裂之中 对脑起着重要的营养作用 构成脉络组织,产生脑脊液 软脑膜 三、脑室与脑脊液 Ventricle and CSF 脑脊液 cerebral spinal fluid(CSF) 概念:充满于脑室系统、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隙的无色透明液体 成分:无机离子、葡萄糖、蛋白 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维持颅压 含量:成人约150ml,不断地产生、循环和回流 脑脊液循环 室间孔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 蛛网膜粒 侧脑室脉络丛 脑脊液 第三脑室脉络丛 脑脊液 第四脑室脉络丛 脑脊液 蛛网膜下隙 硬脑膜窦 脑脊液循环模式图 上矢状窦 硬脑膜 蛛网膜 蛛网膜粒 侧脑室脉络丛 下丘脑沟 第三脑室脉络丛 大脑大静脉 直窦 窦汇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正中孔 蛛网膜下隙 终池 四、脑屏障 Brain Barrier 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正常活动,需要保持稳定的微环境,这个环境的维持依靠脑屏障。脑屏障由3个部分组成。 一、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二、血—脑脊液屏障Blood-CSF Barrier 三、脑脊液—脑屏障CSF-Brain Barrier 一、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位于血液与脑、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 结构基础: ① 毛细血管为连续型,内皮细胞无窗孔,内皮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封闭,使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 ② 完整而连续的毛细血管基膜 ③ 毛细血管基膜外有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胶质膜 二、血—脑脊液屏障Blood-CSF Barrier  位于脑室脉络丛的血液与脑脊液之间。 结构基础:  脉络丛上皮细胞之间有闭锁小带(属紧密连接)相连。但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窗孔,因而其有一定的通透性。 三、脑脊液—脑屏障CSF-Brain Barrier  位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与脑、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 结构基础:  室管膜上皮、软脑膜和软膜下胶质膜。但室管膜上皮之间主要为缝隙连接,不能有效地限制大分子通过,软脑膜的屏障作用也很低。因此,脑脊液的化学成分与脑组织细胞外液的成分大致相同。 * * Meninges 脑和脊髓的表面有3层被膜包裹,从外向内依次为 硬膜 dura mater 蛛网膜 arachnoid 软膜 pia mater 一、脊髓的被膜 Capsule of Spinal Cord (一)硬脊膜 spinal dura mater 结构特点:  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呈管状包裹脊髓与脊神经根丝。 附着:  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边缘,并与硬脑膜续连,下部从第2骶椎平面变细,包裹终丝,附于尾骨,两侧在椎间孔处与脊神经外膜相续。 硬膜外隙:  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椎内静脉丛  仅存在于椎管,不与颅腔内相通  隙为内负压  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 硬膜下隙:硬脊膜与其深面的脊髓蛛网膜之间的潜在间隙。 (二)脊髓蛛网膜 spinal arachnoid mater 结构特点:  为半透明、无血管的薄膜,与脑蛛网膜相延续,衬于硬脊膜的内面,也包裹脊神经根和脊神经节,并与脊神经外膜融合。 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  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  隙内充满脑脊液  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 终池 terminal cistern  内有马尾和终丝  临床上可在L3~4或4~5之间进行穿刺,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而不会伤及脊髓。 Lumbar spinal puncture (spinal tap) (三)软脊膜 spinal pia mater 结构特点: 薄而富有血管的透明结缔组织膜,紧贴于脊髓表面,并延伸入脊髓的沟裂中,在脊髓下端延续为终丝,向下附着于尾骨。 齿状韧带 denticulate ligament:  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其尖端附于硬脊膜,从枕骨大孔至第1腰脊神经根间共约21对。齿状韧带、终丝和脊神经根将脊髓固定于椎管内并浸泡在脑脊液中。 二、脑的被膜 Capsule of the Brain 硬脑膜 脑蛛网膜 软脑膜 (一)硬脑膜 cerebral dura mater:  厚而坚韧的双层膜 外层:为颅骨内面的骨膜  颅盖骨结合疏松,骨折→硬膜外血肿  颅底骨结合紧密,骨折→脑脊液外漏 内层:为固有硬脑膜,与硬脊膜相续。 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 1.大脑镰 cerebral falx:  形似镰刀,伸入大脑纵裂,分隔两大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