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及对策.doc

发布:2017-08-09约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药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摘要 目的:研究并讨论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以及调查分析结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的140例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报告以及用药方式。结果:在研究结果中发生,女性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概率大于男性患者;患病人群中60岁至70岁患者的数量比例最多;引起患者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方式和剂型为静脉滴注、注射剂;患者的中药不良反应中临床症状累及皮肤的患者数量最多。结论:引起患者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医生需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控,尽量减少患者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调查分析;预防对策 中药在临床上治疗患者的疾病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中药的价值在国内甚至世界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药帮助着人们与疾病进行顽强的斗争,中药帮助着患者重新找回健康的体魄,因此中药为中华人民的繁衍和强大起着重要并且积极的作用[1]。随着近年来中药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甚至导致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频频曝光,中药治疗也使得患者的恐惧感日益增加,因此关于中药治疗的安全性逐渐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2]。现为研究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以及调查分析结果,选取我院收治的140例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报告陈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的140例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用药方式和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 1.2 一般方法 对患者的性别比例、各个阶段年龄患者数量、不同的给药方式、患者的临床不同症状等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制作成表格。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研究结束后,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情况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并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患者的实验结果中95%作为可信区间,数据结果中P<0.05 表示组间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所有患者的性别差异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得,140例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患者99例,女性患者41例,男女比例约为2.4:1,男女数量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所有患者的各个年龄段患者数量的差异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得,140例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年龄在60岁至70岁的患者数量最多,与其他年龄段患者数量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一所示。 表1 中药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岁) 例数(例) 所占比例(%) 20 岁以下 1 0.71 20岁至30岁 1 0.71 30岁至40岁 3 2.15 40岁至50岁 15 10.71 50岁至60岁 15 10.71 60岁至70岁 86 61.43 70岁至80岁 14 10.00 80岁以上 5 3.58 合计 140 100 2.3 比较所有患者的给药途径差异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得,140例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选择静脉滴注方式的患者数量最多,与其他给药途径方式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二所示。 表2 患者给药途径差异情况 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 肌内注射 口服 外用 合计 例数 88 25 12 15 140 所占比例(%) 62.86 17.86 8.57 10.71 100 2.4 比较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累及器官差异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得,140例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主要累及皮肤的患者数量最多,与其他累及器官的患者数量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三所示。 表3 中药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以及临床表现差异 累及器官系统 主要临床表现 例数 所占比例(%) 呼吸系统 咳嗽、哮喘、呼吸障碍、咽部疼痛肿胀等 1 0.71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 18 12.86 皮肤 面部潮红、皮疹、瘙痒、脱发、多形性红斑等 90 64.30 泌尿系统 尿频、尿急、血尿、下肢肿胀或肾功能异常等 3 2.15 肌肉骨骼 肌肉麻木、酸疼、四肢无力等 1 0.71 神经系统 头昏、头痛、失眠、抽搐、昏厥、意识不清等 4 2.84 循环系统 胸闷、心律失常、发绀、血压上升或下降等 18 12.86 免疫系统 体温升高、盗汗等 3 2.15 其他 过敏性休克 2 1.42 合计 140 100 2.5 比较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的中药剂型差异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得,140例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选择注射剂的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