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0分枝杆菌.ppt

发布:2017-11-05约3.17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分枝杆菌属 (Mycobacterium) 一类细长、略带弯曲、呈分枝状生长细菌,革兰染色阳性,无芽胞、无荚膜 抗酸染色阳性,故又称抗酸杆菌。 营养要求较高,常用罗琴培养基 生长缓慢,2~8周后方可见菌落 G+C mol%为62%~70% 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和AID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核病成为危胁人类健康的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分枝杆菌属分类 典型结核分枝杆菌 (M.tuberculosis complex): 1.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M.tuberculosis) 2.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M.bovis) 3.非洲分枝杆菌 (M.africanum) 4.田鼠分枝杆菌 (M.microti) 非典型分枝杆菌: 1.光产色菌I (M.kansaii M.maarinum)堪萨斯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 2.暗产色菌II (M.scrofulaceum M.gordonae)瘰疬,戈登分枝杆菌 3.不产色菌III (M.aviun/intracellulare complex)鸟胞内分枝杆菌 4.速生菌IV (M.fortuitum M.smegmatis)龟分枝杆菌,齿垢分枝杆菌 其他 1.副结核分枝杆菌 2.麻风杆菌 3.鼠麻风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临床意义 本菌抵抗力强,可存活6~8月,随着漂浮于空气中的微滴核被吸入呼吸道,植入肺泡发育繁殖导致结核发生 引起结核病,随社区人群生活状况不同发病率有所差异,全球约有1/3人感染,有人类死亡之首和白色瘟疫之称 免疫性 有菌免疫或称传染性免疫,细胞免疫在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 荚膜:抗吞噬 细胞壁脂质 磷脂:刺激单核细胞增生、结核结节形成、干酪样坏死 分枝菌酸:抗酸性 索状因子:破坏线粒体膜 蜡质D:诱发IV型超敏反应 硫酸脑苷脂:抑制吞噬细胞 蛋白质: 结核结节的形成 是单核细胞参与的炎性肉芽肿反应,是细胞免疫和IV型变态反应平衡的结果 细菌的脂质抵抗吞噬,巨噬细胞被破坏,形成原发感染。3~6周后,细胞变形,IV型变态反应产生 磷脂刺激巨噬细胞转化为上皮样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抑制蛋白酶对组织溶解,产生干酪样坏死 Koch现象(郭霍现象)和IV型变态反应 有毒结核分枝杆菌被初次接种豚鼠10-14天,局部产生小节,形成肿块→坏死溃疡侵入附近淋巴结→淋巴血流全身播散,经久不愈→动物死亡。说明初次感染,机体无免疫力和超敏反应 在8~12周之前先动物接种减毒小量结核分枝杆菌,再次接种结核分枝杆菌后局部反应提早出现,2~3天内红肿硬结溃疡痊愈。说明再次感染,机体有免疫力和超敏反应 微生物学检验程序 微生物学检验 标本采集: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而定(晨痰、支气管洗液、清晨的中后段尿) 运送: 消毒容器 直接检查: 萋-尼抗酸染色(热)、Kinyoum染色(冷),金-胺O染色 消化: 4%NaOH 37℃ 15~30分钟;胰酶-新洁尔灭法;4%硫酸法(尿标本) 培养分离:罗琴培养基 鉴定: 烟酸、硝酸盐还原、触酶 药物敏感试验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特征 细长、略弯曲杆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稍短 排列成团、成堆 抗酸染色阳性,治疗后菌体呈非抗酸性G+颗粒,称much颗粒(L型变异) 金胺“O”染色菌体 呈黄色荧光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痰厚涂片, 齐-尼抗酸染色后,至少观察100个视野 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后呈红色,其他细菌和细胞为蓝色。 结果应报告“找到或未找到抗酸性杆菌”,而不能报告“找到结核分枝杆菌”。 可用计数法排除其他分支杆菌 分离培养 标本接种于选择性固体培养基中,常用罗琴培养基,所含的孔雀绿或青霉素可抑制杂菌生长37℃,5%~10%CO2培养8周,如果出现干燥呈颗粒状、灰白色菌落,涂片染色为抗酸阳性,多数是结核杆菌。 培养特性 最适温度35~37℃,最适pH6.4~6.8 专性需氧,在液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膜,有毒株呈索状生长 营养要求高,专嗜甘油为碳源,常用罗琴培养基(鸡蛋、甘油、枸橼酸钠、天门冬酸、马铃薯粉、孔雀绿、钾镁离子) 繁殖慢,一代需要18小时 菜花样菌落,不规则凸起、不透明、粗糙,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为光滑型 生化反应 糖类发酵(-) 热触酶(-) Tween水解(-) 热触酶(-) 热磷酸酶(-),为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鉴定试验 ,后者阳性 结核分枝杆菌鉴别试验 结核分枝杆菌抵抗力 温度:菌悬液80℃5min、痰标本煮沸5min完全杀死细菌 光线:对紫外线敏感 干燥:对干燥或干热抵抗力强,干燥痰中可存活数周 化学因素:75%乙醇5min,石炭酸、来苏儿、甲醛敏感 分枝杆菌属快速鉴定程序 结核分枝杆菌 快速鉴定技术 快速分离鉴定:采用放射性C14棕榈酸的7H12培养液,细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