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代文学(唐宋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上官体:贞观诗坛的新秀上官仪是宫廷诗人创作水平最高的典范,他的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形式上“以绮错婉媚为本”,典丽工整,成为当时官方诗风的代表,时人效仿,称为“上官体”。
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部分作品中,宫廷情节之外不时透露了诗歌鼎革的消息,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积极的贡献。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非重点)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近体诗:指的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也称今体诗。由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等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始定型,为唐以后人常用的诗体,因与古体诗相对而言,故称。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类别有律诗和绝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六言较少见)。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偶有六句三韵的律诗,称为三韵律诗或小律。
孤篇横绝:这是王闿运《论唐家诸家源流》中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张若虚一生仅留两首诗作,《春》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也因此诗,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竟为大家”。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展示一幅奇丽的画面后,转入对宇宙永恒和有限人生的探索,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和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其景奇妙,其情升华,其理深邃。此诗结构韵律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渐为106韵,被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诗史之说,最早见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诗》: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诗歌体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如著名的叙事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相对于古乐府而言的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其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后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三吏三别:杜甫所作组诗名。共包括六首诗:《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总称“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总称“三别”。这组诗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诗人由洛阳至华州沿途所见安史之乱中的社会情景,深刻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揭露了封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利害冲突,表现了作者忧时丧乱的深切感情。这组诗在形式上均采用乐府诗体,以对话或独白的方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饱满的形象,在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六章 白居易
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自称为五言长城。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卢纶、韩翃钱起、司空曙、、。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卢纶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中唐时期由韩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参加的,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的一场运动。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与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三十六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温庭筠和段成式皆排行十六,而且诗文都以以俪偶相夸,重辞藻,典故,声韵,偶对,故世称三十六体。在创造技巧和文风上,他们的骈文则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大都雕镂精工,用典深僻,词采繁缛,偶对切当,风格更为华丽浓艳,就中以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变文以长篇叙事为主,极善于敷衍故事,充分发挥了佛教文学的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布局宏大、场景宏伟的特点。变文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独特的创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