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说课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思想政治高一经济常识第四课第一框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首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是第四课教学的逻辑起点。从现实层面来说,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近年来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使本框题的教学具有重大的 现实意义。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为突出主题,我将GDP和GNP两大综合经济指标放到本节的最后,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教学,本框题就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是什么”的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即“为什么”的问题)。这是本框题教学的重点,确立的依据是:农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地位和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即“怎么办”的问题)。这是本框题教学的难点,确立的依据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对农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层面上,对现代农业缺乏全面的认识。
此外,结合最新的时代背景,我将如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也作为本框题教学的难点之一。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本堂课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刻理解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能力目标: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识“三农”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本堂课我坚持的核心教学理念是:
从学生生活出发,教学活动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生态课程观
自主、探究、合作的知识建构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和理论联系的教学原则,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探究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演绎归纳法。
下面,着重给大家介绍一下本堂课的教学进程。新课程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因此,本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我都通过学生活动展开。
首先,以“职业选择”的学生活动作为本课的导入。先将写有各种职业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依次上台取下自己喜欢从事的职业,如果没有,可以在空白纸片上进行补充。在一般情况下,黑板上最后留下的是写着有“农民”这个职业的纸片。这时提问,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当农民,在请学生回答不愿意当农民的理由后,我再进行引导,当农民受到如此冷落,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今天我们就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农业,从而导入新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职业选择的学生活动,折射出我国农业存在的隐患和基础地位的薄弱,即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又为接下来的教学埋下伏笔。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可能不完全按照我的教学教学预设进行,有可能就有学生选择农民作为自己喜欢的职业,此时应当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请选择将农民作为自己喜欢职业的同学谈谈愿意当农民的理由,同样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导入新课后,顺承同学们不愿意当农民的理由,进入本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国农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设计学生活动------“焦”点访谈。(播放视频)访谈的焦点是去年重庆的那场干旱,之所以将“焦”字加上引号,原因在于这场旱灾确实是世人所关注的焦点,另外,也形象地说明了太阳太厉害了,把重庆给烤焦了。在焦点播完后,紧接着进行访谈:
第一个访谈:重庆旱灾给农业带来的损失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干旱应该是天灾,但给农业带来的巨大损失却有人祸的成分,便是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底下,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通过访谈,学生发现了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访谈:为什么干旱会导致粮价上涨?
一旦遇到风吹草动,粮价就会上涨,这就说明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我国的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第三个访谈:是不是只有重庆粮食在涨价?在没有发生干旱的地方,粮价为什么也会上涨?
粮价上涨不仅是由干旱引起的,原因还有很多,但耕地面积减少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经过访谈,得出我国农业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第三个问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人地矛盾冲突。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我国的粮价还会继续上涨。
这样的设计意图在于:从重庆乡土教材入手,通过特大干旱这一焦点展开访谈访谈过程体现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深刻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达成教学目标。
(过渡)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地位薄弱,形式严峻,这该不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呢?进而转入本堂课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