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前路和单纯后路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和矢状位序列的对比研究.pdf
中文摘要
单纯前路和单纯后路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
效和矢状位序列的对比研究
摘要
目的:退变性颈椎后凸伴椎管狭窄(degenerativecervicalkyphosiswit
hstenosisDCKS)的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纯前路和单
纯后路治疗DCKS的临床疗效及矢状位改善。
方法:
1.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DCKS(0°C2-
C7Cobb角30°,MRI显示颈椎管最窄段直径12mm)并行颈前路减压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andfusion,ACDF)或
颈后路椎板切除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45例,其中男性22例,女
性23例。平均年龄58.67±8.45岁。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2年。
2.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前入路组和后入路组。收集所有患者的
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参数及随访资料。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Orthopaedi
c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
颈部残疾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评估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
3.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Cobb
角、后凸节段Cobb角及颈椎矢状垂直轴距(cervicalSagittalVertical
Axis,cSVA)。根据数据分布情况,采用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Mann-
Whitney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手术前后及不同时间
点的神经功能及影像学参数,并计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1.前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预估出血量、术后至出院时间均显著
少于后入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VAS、NDI均
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患者同一随访时间JOA评分、VAS、NDI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JOA恢复率及手术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P0.05)。
2.术后及末次随访时C2-C7Cobb角和后凸节段Cobb角较术前均有
显著改善(P0.001)。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前入路组C2-C7Cobb角和
1
中文摘要
凸节段Cobb角均大于后入路组(P0.001)。前入路组C2-C7Cobb角和
凸节段Cobb角的丢失量大于后入路组(P0.001)。两组患者cSVA在不同
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患者无血肿、脑脊液漏、C5神经根麻痹、假关节形成、内固
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最后一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融合,无相
邻节段疾病发生。前入路组术后并发症3例,其中轻度吞咽困难2例,声
音嘶哑1例。后入路组并发症2例,轴状症状1例,创面浅表感染1例,
经治疗后均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前路和后路均是治疗DCKS的理想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
果。前路的优点是手术创伤少,矫正效果更明显,后路的优点是稳定性好,
矫正损失少。
关键词:退变性颈椎后凸伴椎管狭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颈后路椎板切除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临床疗效,矢状位序列
2
目录
中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