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试卷+答案史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1、B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2、D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3、C)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4、B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5、A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成功律 D、成功—成功律
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6、C)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7、D)
A、完形—顿悟说 B、认知—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8、C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9、D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1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10、C )
A、知识巩固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起 D、知识迁移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率。这是运用了( 11、B )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交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认知计划(计划策略 )、监视计划执行(监视策略 )和( 12、A )
A、调节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实施策略 D、价值性
13、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交通性、独创性和( 13、C )
A、多样性 B、迅速性 C、流畅性 D、价值性
1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 14、B)
A、道德理念 B、道德行为 C、道德品质 D、道德意识
15、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创优,即依从、认同和(15、A )
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16、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16、 B )
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17、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 17、A )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18、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 18、A )
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19、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19、B)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20、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 20、B)
A、教学测量 B、教学测验 C、教学评估 D、教学检查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B 5、A 6、C 7、D 8、C 9、D 10、C 11、B 12、A 13、C 14、B 15、A 16、 B 17、A 18、A 19、B 20、B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1、B2、C3、A4、D5、A6、B7、B8、C9、C10、C11、B12、B13、B14、B15、A16、B17、B18、B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19、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19、B20、C1、ABD2、ABCE3、A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