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边为.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 Peking University
【论 文】
何以 “边”为
——巴特“族群边界”理论对理解 “边疆”的启迪1
范 可2
摘要:已故挪威人类学家巴特的族群理论对国际社会科学的相关领域之影响历久不衰。本研究试
图通过巴特的视角来理解边疆。在巴特看来,族群边界(ethnic boundary)是不同群体在互动
过程中体现出来,这一视角对于理解边疆具有重要意义。边疆在中国学界之所以为重要课题,乃
因其与主权相关。然而,这仅仅是边疆的一个方面。边疆的概念早在主权观念出现之前就已存在。
因此,对边疆的理解无法忽视不同文化或者族群之间互动的因素,边疆因此是为“接触区域”。
当今,作为接触区域的边疆,互动的主体已经从不同文化与族群转移到国家之间上来,但是,次
国家主体互动依然存在。这类互动良莠混杂,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有关国家在所谓边疆关注
主权超乎民生,那就必定导致次国家主体互动日益走向消极面。巴特对我们理解边疆的意义就在
于,揭示了不同主体之间的边界(boundary)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是因为主体之间互动的后果。
因此,从巴特的视角来理解边疆,可以让我们领略这个概念所固有的张力及其在现实中的紧张。
关键词:巴特 边界 边疆 族群性 主权 主体
引言
去年去世的弗雷德里克.巴特(Fredrik Barth)是世界著名人类学家,在社会人类学领域里贡献卓
著。今天,他的一些研究在人类学界人们耳熟能详。作为英国结构功能学派的传人,他的研究却
使结构功能主义风光不再。同时,也正是因为对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的终结,才使族群性研究进入
3
了一片新的天地。巴特为《族群与族群边界》一书所写的序言成为了人类学上的经典, 在国际
社会科学人类学文献引用率上曾多年来一直名列前100 位之内。
一篇文字被广为援引足见其独到的价值与重要贡献。纵观巴特为学一生,他的贡献与他早年
的博士论文研究一脉相承。虽然是利奇的学生,巴特在传承上却也有英国人类学非洲研究的影子,
但利奇的影响无所不在。利奇虽然早先师从马凌诺斯基,但后来却与研究非洲的一批著名的政治
人类学者多有往来。在他的研究里,社会、政治之类概念的使用远远多于马凌诺斯基喜欢使用的
文化。更有甚者,他在缅甸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颇有格拉克曼(Max Gluckman)的真传。他与格
拉克曼虽然都没有使用族群性(ethnicity )这个概念,但他们两人的研究却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
F SO
C
不同族群之间的边界(boundary)和边界维护(boundary maintenance)的问题。格拉克曼观察
O
I
4 T O
N L
到祖鲁人与欧洲人的互动是如何保持相互间的距离 ,利奇在缅甸得出了人们社会单位的边界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