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规划课题申报表资料.doc

发布:2016-05-09约3.29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 申 报 表 课题名称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栗如林 负责人所在单位   魏县第一完小 填表日期 2010年12月 一、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负责人姓名 栗如林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1960年 8 月 行政职务 校长 专业职务 小学高级 学历 大专 研究专长 语文 工作单位 魏县第一完小 联系电话 3512783 通讯地址 魏县第一完小 邮政编码 056800 电子信箱 ywxktz@126.com 主要参加者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务 职称 学历 工作单位 李少敏 女 1980.10 教师 小学高级 本科 魏县第一完小 李洁 女 1978.8 教师 小学高级 本科 魏县第一完小 任俊玲 女 1978.2 教师 小学一级 专科 魏县第一完小 郭红英 女 1974.8 教师 小学高级 本科 魏县第一完小 杨静 女 1981.10 教师 小学高级 专科 魏县第一完小 牛瑞敏 女 1978.9 教师 小学高级 本科 魏县第一完小 郭改梅 女 1980.12 教师 小学高级 本科 魏县第一完小 张爱月 女 1973.6 教师 小学高级 本科 魏县第一完小 张丽廷 女 1983.1 教师 中学二级 专科 魏县第一完小 郭丽华 女 1984 教师 小学一级 专科 魏县第一完小 尹庆 男 1960 主任 小学高级 专科 魏县第一完小 预期的主要成果 A、专著B、论文C、研究报告D、工具书E、其它 经费来源及数额 国拔及自筹 约2万元 预期完成时间 2012年7月 二、课题论证 1、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 ㈠课题创新程度 我们依托本课题研究,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语言文字、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三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本课题承担起了民话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㈡课题理论意义 在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小学生多在麦当劳、冰淇淋、可口可乐的熏染中长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陌生感,我们老师有义务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题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认为,即使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既有歌颂古代人民聪明才智的文化,又有赞扬人物优秀品质的文章,是对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人生品格,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良好素材,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有效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要既学语文知识,又学做人、学创造等,为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特别是一至六年级(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更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做好此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㈢课题实践意义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广大语文老师尽可能地开发课程资源,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以及“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 通过“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课题的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深化小语整改用课堂诵读经典美文,启迪学生心灵掘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为学生擦亮慧眼利用语文活动课,培养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要求学生收集传统文化故事及有关知识,感受祖国文化精髓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古诗文、了解了中华许多优秀传统文化,还养成了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