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知识宣传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封开县2014年地质灾害培训工作会议
(业务培训)
各位领导:
下午好!根据会议安排,现在结合本县实际情况,简单介绍一下我县的地质灾害防治情况,并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做好各项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一、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粤西山区,属山地丘陵区、亚热带季候风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及年降雨量充沛,特别是每年的4—10月份汛期期间,山体滑坡、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全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危险)点53个,威胁人数2319人,潜在经济损失3523.6万元;其中威胁100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受威胁人数1182人,潜在经济损失1548.6万元。其余均为威胁村庄、学校的地质灾害危险点。
近年来,全县以突发性地质灾害类型为主,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2013年,由于持续的强降雨影响,全县共发生地质灾害33起,受威胁人数达1635人,损坏房屋25间(栋),造成经济损失达936.7万元及导致3人死亡;成功预警预报地质灾害5起,避免了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气象部门分析,今年的降雨量比往年偏多,持续性强降雨、台风雨等灾害性天气和人为活动及工程建设仍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二、地质灾害防治常识
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县的地质灾害主要有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
2、崩塌是指陡坡上被直立的裂缝分割的岩石或土体,由于根部被压碎、折断或发生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落母体向下倾倒、翻滚的地质现象。
崩塌发生前的预兆: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塌的发生;崩塌的根部出现新的裂痕;动植物出现异常。
3、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雨水的冲刷、地下水的浸润或人工削坡的影响,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沿着某一软弱面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发生前的预兆:滑坡后缘裂缝急剧扩大,并不断出现新的裂缝,滑坡体后部(上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疏松;滑坡体前缘出现放射状裂缝,土(岩)体隆起,前缘底部出现泉眼,水色浑浊;建立在滑坡体上面的房屋地板、墙壁出现裂缝,墙体歪斜,水井出现浑浊、干枯;滑坡体的树木出现歪斜,动物出现惊恐等异常现象。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陷落(洞)的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发生前的预兆:井、泉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水色浑浊、翻砂、冒气;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产生局部下沉或鼓起现象;建在塌陷区或周围的房子出现地板和墙壁开裂、下沉现象。
5、地面沉降是指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幅度大、范围广的地表高程垂直下降的现象。
地面沉降发生前的预兆:井、泉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水色浑浊、翻砂、冒气;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产生局部下沉或鼓起现象;建在沉降区或周围的房子地基下沉变形,出现地板和墙壁开裂、下沉现象。
三、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应急措施
(一)、根据地质灾害调查,对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监测点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应急制度及群测群防监测方案。
1、对危险性大、稳定性差、成灾率高灾情严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建立相关应急预案、应急制度和监测网络;由灾害隐患点所在地镇人民政府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威胁群众手中,使群众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应急措施和安全撤离路线。
2、加强监测和巡查。落实监测责任,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村或单位的行政负责人为监测责任人,由受威胁村居民或单位有关人员组成监测组,特别是汛期期间(4—10月份),要建立值班制度,24小时加强监测;建立岗位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建立监测信息反馈和处理网络;重大险情发生时,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应立即采取应急防灾救灾措施,同时逐级上报政府部门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协同省、市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赴现场指导监测,灾情调查和协助防灾救灾。
(二)、建立地质灾害险情预报系统。对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特别是在汛期期间(4—10月份),应加强巡查监测。
1、我县降雨高峰期主要是4——10月份,亦即是汛期期间,因此,汛期为预警预报期。
2、在日降雨量超60mm或连续大雨、暴雨的降雨过程为警报期。
3、在连续两场暴雨,且日降雨量超90mm,为临灾警报期。
(三)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1、崩塌、滑坡的预防和应急措施。避免在山坡和坡脚建房以及削坡建房;雨季要加强巡查,及时疏通排水沟;发现有崩塌、滑坡的预兆,立即撤出所有人员,并将险情上报当地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2、各镇国土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