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七章 物流EDI技术.pdf

发布:2019-03-04约2.58万字共8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物流EDI技术 EDI产生背景 1、全球贸易额的上升带来了各种贸易单证、文 件数量的激增:美国森林及纸张协会曾经做过统计,得 出了用纸量超速增长的规律: 即年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0亿美 元,用纸量就会增加8万吨。 2、出差错的机率增高 :在各类商业贸易单证中有相当 大的一部分数据是重复出现的,需要反复地键入。计算机的输 入平均70%来自另一台计算机的输出,据美国一家大型分销中心 统计,有5%的单证中存在着错误。同时重复录入浪费人力、浪 费时间、降低效率 3、市场竞争也出现了新的特征 :价格因素在竞争中 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小,而服务性因素所占比重增大。 EDI的发展  20世纪60年代末,欧洲和美国同时提出了EDI的概念。  20世纪70年代,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EDI技术 的成熟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也带动了跨行业EDI系统的出 现。  80年代EDI标准的国际化又使EDI的应用跃入了一个新的里 程。  时至今日,实现EDI已不是技术问题,而仅仅是一个商业 问题” 。 美国 1997年:美国开始采用EDI方式进行政府采购 英国 1997年:英国大约有l万家公司应用EDI 日本 1997年: 5万家EDI用户 我国的EDI应用模式分为三种 行业应用模式: 如“海关EDI通关系统”、“ 国际集装箱运输EDI示范工程”等; EDI中心模式: 如广东EDI中心,上海港航EDI中心等; China EDI模式: 由邮电通信网为支撑提供EDI增值服务。 主要内容 第一节 EDI概述 第二节 EDI应用系统 第三节 EDI标准与电子单证 第四节 物流EDI技术应用 第一节 EDI概述 一、EDI的概念 二、物流EDI 三、EDI的特点 四、物流EDI的优势 五、EDI的分类 一、EDI的概念 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电子数据交换) 国际标准组织(ISO)与1994年确认EDI的技术定义: 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用的标准,形成结构化 的事务处理或信息数据结构,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数 据传输。 美国国界标准局EDI认证标准委员会的定义: 独立组织之间通过电脑,以标准的语义结构来传输明确的业 务或政策性信息。 一、EDI的概念 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电子数据交换) UN/EDIFACT定义: 贸易伙伴系统之间,以最少的人工接入方式交换标准格式 的资料。ISO9735《用于行政商业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的 应用及语法规则》(GB14805)的定义为: 在计算机之间以商务的标准格式进行的商业或行政业务数 据的电子传输。 一、EDI的概念 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电子数据交换) EDI是一套报文通信工具,它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和通 信功能,将交易双方彼此往来的文档转成标准格式,并通 过通信网络传为对方。因此,EDI是一个电子平台。 二、物流EDI 物流EDI(Logistics EDI) 指货主、承运业主以及其它的单位之间,通过EDI系统进 行物流数据交换,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物流作业活动。 货物业主货物业主 (如生产厂家、贸易商等)(如生产厂家、贸易商等) 承运业主承运业主 协助单位协助单位 (如独立的物流承运企业等)(如独立的物流承运企业等)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