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6关于死亡的道德问题.ppt

发布:2016-12-09约1.4万字共7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关于死亡的道德问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了解和掌握死亡标准演变的伦理学意义,理解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的道德本质;了解尸体解剖和尸体料理的道德要求。 重点和难点: 1.脑死亡标准体现了医学技术和医 学道德的进步 2.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的伦理本质 3.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的和谐统一 第一节 死亡的伦理问题 一、死亡标准道德 (一)死亡的定义 1、传统的观点 死,澌也,人所离也; 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 曰折。人死曰鬼。 2、社会学的观点 死亡是人的意识或自我意识以及与他人、社会交往的消失。 3、临床医学的观点 临床上的死亡是指自然呼吸与心跳机能呈现不可逆转的停止,瞳孔对光无反应,是生命活动的终止,是机体完整性的解体。 濒死期 临床死亡期 生物学死亡期 4、医学伦理学的观点 认为死亡是一个人的全脑机能的不可逆性停止,是人的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是人的本质特征即自我意识的消失,是个体自我生命在社会中存在的终结。 (二)死亡标准的完善 1、传统死亡标准 (1)定义 传统的死亡标准是心肺标准,即: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就是生命结束,死亡的来临时刻。 (2)产生 原始人的死亡标准 美国的《Black氏法律词典》 (3)传统死亡标准的动摇 原因: 人体各层次,各器官的不同死亡状况 现代医学高新技术对患者心肺功能的有效维持 心脏猝停73分钟后复活的医学奇迹 一名32岁躺在手术台上的女子被医护人员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在她心脏停止跳动73分钟后获救。 后果: 需要一个 新的 科学的 死亡的标准 2、当代死亡标准 (1)脑死亡(Brain Death)的概念 无自主呼吸的深度昏迷,脑干和脊髓反射消失,测得的脑电图呈一直线,有已知的昏迷病因,并能排除低体温者和药物中毒者为脑死亡。 (2)脑死亡概念的形成 (3)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哈佛标准: 不可逆的深度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脑干反射消失/脑电波平直 在24小时或72小时内反复测试,结果无变化,可排除体温过低(32.2℃)或刚服用过巴比妥类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两种情况,即可宣告死亡。 卫生部于2007年10月组织专家研究设立脑死亡标准及具体实施办法。 关于脑死亡定义,需要说明两点: 其一,关于“脑皮层死亡”、“全脑死亡”是有区别的。 其二,关于持续性植物状态 大脑死亡(Cerebral death) 指大脑半球的死亡 皮质死亡(Cortical death) 意味着大脑皮质的死亡。 (4)脑死亡标准的伦理学意义 1.有利于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2.有利于科学地确定死亡,维护生命 3.有利于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 4.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死亡 5.有利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建设 有关脑死亡的资料 之一 2005年5月,美国举国上下再度面临更难取舍的生死道义考验:患有皮肤癌导致脑死亡的年轻妇女怀有身孕,其家人极力主张维持该妇女的生命直到产下胎儿,而社会舆论也不乏反对的声音。 8月2日,苏珊·托里斯带着世人的祝福,顺利产下一名女婴---小苏珊。小苏珊体重不足一斤,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 由于身体过于单薄、万分脆弱,在医生为她治疗肠穿孔时,因心脏衰竭不幸夭折。一场“人造生命”的奇迹终以悲剧落下帷幕。 有关脑死亡的资料 之二 脑死者可被救活? 脑死有利于器官再利用,器 官利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了 生死观念的更新问题 实行脑死亡标准,则医生 和家属可以很轻易地谋 杀患者 实施脑死亡诊断标准必须得到毛先生家属的同意。让医生感动的是,毛先生的亲属听完医生解释后,含泪说:“虽然我不懂科学,但我相信科学……我同意实施脑死亡诊断标准。” 陈教授感慨地说,毛先生是我国被实施脑死亡诊断标准的第一人,他及其家人为科学事业作出了可敬的奉献。 有关脑死亡的资料 之四 脑死亡作为一种更科学的诊断标 准,目前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80个国家所承认,已有14个国家为此立法。1986年以来,我国的医学专家就在为脑死亡诊断标准以及立法多方呼吁。中国卫生部的脑死亡诊断标准已六易其稿,目前已进入立法程序。 三、安乐死 使美国民众与美国政坛颇有争议的女植物人----特立.夏沃 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