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进入式教学案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案例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片段 课始,学生首先学习CO2的部分化学性质:将CO2气体通入到紫色的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将变红的石蕊试液加热,溶液又恢复紫色。 面对与预设不同的现象,教师该怎么办? 面对这个与预设不同的现象,该教师及时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索:“刚才的实验中石蕊没有恢复紫色,这是什么原因呢?石蕊中通入CO2,变成红色,说明石蕊没有问题。HCl有挥发性,因此用石灰石和稀HCl制得的CO2中会混有少量的HCl气体,HCl溶解于水就成为盐酸溶液。盐酸呈酸性,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红色不褪色是不是与之有关呢?”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分别设计了这样的实验: 1 取紫色石蕊试液1-2ml,滴加1~2滴稀盐酸,加热。观察现象。 2 往1~2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入CO2气体,再加热。观察现象。 3 往1~2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入CO2气体,滴加1滴稀HCl,再加热。观察现象。 在小组实验中,学生观察到: 实验 1 ,紫色石蕊变红,受热红色不褪去。 说明 HCl和碳酸一样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受热红色不褪去。 实验 2 ,紫色石蕊变红,受热红色褪去。说明没有HCl实验现象正常。 实验 3 ,紫色石蕊变红,受热红色不褪去。说明有HCl实验现象异常。 案例中,通过讲解,学生已经知道 CO2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加热后恢复紫色的反应原理,然而在再次“进入”的实验中却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现象。 针对异常情况,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组织讨论、实验探究,让学生一次次地“进人”到学习的内容中。在实验的探究中,在学生的讨论、归纳中,往往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在教师层层深人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达成了知识的意义建构,更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奥妙与乐趣。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最全面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面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与学习任务相关的问题,教师不应回绝或回避,而应将其作为教学的又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设疑、质疑、 争论、探讨,重新构建课堂教学。 案例2:“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片段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模拟酸雨的实验,看看酸雨对环境能造成什么样的破坏。然后把已经准备好的盛有二氧化硫溶液的集气瓶分发给学生,参照表格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实验,观察得很仔细,当发现叶子等产生一些变化时,很多学生感到惊讶。 师: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燃料,可是燃料也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以前所学习到的知识来分析一下,是哪些因素导致了燃料对环境的污染呢?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有的还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师: 我们对燃料燃烧而产生污染的原因有了全面的了解,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来防治污染的产生或是 对污染进行治理呢? 生: 去掉杂质,不用污染性强的燃料。 生: 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生: 开发新的无污染的能源,并加强监督。 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燃料有关的各种资料,把情境创设的前期工程延伸到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中,学生怀着探秘索奇的心情,从不同的角度对燃料和环境的问题进行了解;课堂上,又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从而将这一情境推向了高潮。 这样,学生在资料收集、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多次“进入”,形成了对燃料及环境问题的初步认识。 接下来,针对学生分析的结论,指导学生利用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如何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促使学生借助前面已有的知识再次“进入”。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得到了展示自己的均等机会,也进一步借鉴了其他同学的认识,完善了对燃料和环境问题的认知。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随机进入教学 *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侧重方向,用不同的方式多次呈现同一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对这一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理解,从而获得多种意义的知识建构。 它包括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等多个环节。 接着,教师演示实验:用石灰石和稀HCl制取CO2气体,将产生的CO2气体通过导管通入到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里,很快看到石蕊变成红色。然后将变红的溶液在酒精灯上加热,良久,溶液仍呈红色。 学生先是十分认真地观察,其后有了轻微的议论声,再后来,学生开始互相讨论,并说:“没有恢复紫色啊!” 由此得出结论:HCl有挥发性,用石灰石和稀HCl反应产生的CO2混有HCl气体,一起带到石蕊中,受热时,碳酸分解了,但是由于HCl气体太少,形成的HCl浓度太低,不会挥发出来,因此红色不会褪去。 分析: 动态生成下的随机进入教学模式 课始,教师请学生汇报自己课前所做的有关燃料的调查结果。学生按照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