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的断测量值.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学影像学诊断测量
常用X线诊断测量
一、头颅
1.儿童头颅各囟闭合时间,婴儿时期囟门有6个,即前囟、后囟、左右前外侧囟、左右后外侧囟等。除前囟和后外侧囟需1.5~2岁左右才消失外,余囟均在出生后3个月内消失。
2.头颅厚度测量
(1)外板平均厚度:1.5mm
(2)内板平均厚度:0.5mm
(3)颅顶:额部平均厚度5mm,顶部平均厚度5mm(在前后位片上测量,顶骨薄处除外)
(4)颅底平均厚度:2~3mm,枕骨粗隆可厚至15mm。
3.头颅大小测量 可通过头颅三径平均值测得,计算方法为:头颅三径平均值=(颅宽+颅高+颅长)÷3
(1)颅宽(W):指两侧颞鳞缝上缘间最大距离(后前位);
(2)颅长(L):指眉间至枕骨的最大距离(侧位片);
(3)颅高(H):指枕骨大孔前缘至颅顶最高点间最大距离(侧位片)。
4.头颅指数 说明头颅形状
头颅指数=头颅最大横径(内径)/头颅最大前后径(内径)×100
头颅指数为70%~80% 属中头型
头颅指数为>80% 属短头型
头颅指数为<70% 属长头型
5.儿童颅腔指数(Cronquist指数)
Cronquist指数=L+H+W/M×10
(1)颅宽(W):指两侧颅骨内板间最大距离(后前位片);
(2)颅长(L):指前后颅骨内板之间的最大距离(侧位片);
(3)颅高(H):指从枕骨大孔前缘中点至颅顶最高点之距离(侧位片);
(4)下颌间径(M):指两侧下颌骨髁突的下颌颈内缘间距离(后前位片)。
注意:头颅的大小、形状正常与异常的确定,应结合临床状和其他改变,不可轻易确定有增大与变小。
6.蝶鞍的测量
(1)蝶鞍前后径:蝶鞍前、后壁之间的最大距离,约为8~16mm;平均为11.5mm;
(2)蝶鞍的深径:以测量鞍结节与后床突间连线至垂体窝最低点间垂直距离,约为4~13mm,平均为8.6mm;
蝶鞍的宽径:相当于蝶窦之顶,约为9~12mm,平均值:13.8mm;
蝶鞍容积(V)=2/3深径(H)×宽(W)
范围约为414~1109.9mm3。
7.颅底陷入测量
(1)钱伯伦(Chamberlain)线;以硬腭后缘与枕大孔后缘联线。正常时齿状突应不超过此线,若齿状突超过此线3mm则为颅底陷入症。
(2)双乳突线或二腹肌沟线:齿状突可达双乳线或此线之上1~2mm。若超过15mm,则为颅底陷入症。齿状突与二腹肌沟线(腹肌沟位于乳突内侧与颅底交接点)距离正常齿状突应低于此线2mm。若低于此线不到2mm则为颅底陷入症。
8.颅底角 在标准头颅侧位片上鼻根至蝶鞍中点联线与蝶鞍中点至枕大孔前缘联线所成的夹角。
最大:148o,最小:109o,平均:132.3o。
9.颈 部大血管离中线的距离
1)椎动脉离颈中线平均1.7cm;
2)颈总动脉离颈中线平均2.9cm;
(3)颈内静脉离颈中线平均3.9cm;
10.颈内动脉各分支的大小及位置
(1)颈内动脉直径3~5mm;颈2~颈4间的弯曲叫虹吸曲,其最内点距中线平均为10mm。
(2)大脑前动脉直径:1~3mm;其垂直部与额骨内板距离为1.5~2.5cm;大脑前动脉局限于中线4mm以内,个别可达10mm。
(3)大脑中动脉直径3mm左右,向后上转折处距颅骨内板约2cm(前后位)。
(4)眼动脉管径1~1.5mm。
(5)后交通动脉1~2mm;位于脉络丛前动脉下方2~3mm的颈1段分出,侧位片动脉期该动脉轻度弯曲后行约10~15mm;与大脑后动脉相连。
(6)脉络丛前动脉1~1.5mm;在侧位动脉期,该动脉起点距颈内动脉分叉点约5mm,距后交通动脉起点远侧2mm。在正位动脉期向外凸处至颅中线距离为2.9~3.9 mm.
(7)松果体在大脑大静脉最低点前下方7mm处,可作为颈内动脉造影上松果体定位标志。
(8)颈4、颈5交角大都在80o~100o之间。交角顶端常在枕骨斜坡后缘前0.5cm,最前可达1.2cm,最后达斜坡后缘0.3cm。
9)颈4与鞍底的关系:颈4常与鞍底平行,其中段与鞍底骨影重叠或位于鞍底上0.3cm左右(0~8mm)。
10)颈1、颈2交点常在后床突前上方5mm左右,少数可达10mm,或在其下2mm。
11)椎动脉管径3.5mm,基底动脉管径3.0mm。其底动脉上部与鞍背距0.8cm(0.5~1.5cm),基底动脉与斜坡间距约0.2~0.3cm,一般不超过0.5cm。
1.视神经孔 4mm。6月婴儿平均最大径为5mm。成人平均最大径为7mm。
2 平均长度:2.5(2.5~4)cm。
3.乙状窦和导静脉 乙状窦前缘与外耳道后壁间距离约11~15mm。导静脉宽约2~3mm,亦有达8mm者,其开口多位于乙状窦膝部与乳突尖的中点。
4.内听道 最大平均直径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