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极管常用放大电路.ppt

发布:2018-04-12约7.48千字共7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主要要求:使负载得到不失真的电压信号。 讨论的主要指标: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输出功率并不一定大。 对功率放大器 主要要求:向负载提供足够的输出功率。同时希望有较高的效率。 讨论的主要问题:(1)提高输出功率;(2)提高工作效率;(3)大信号下的失真;(4)改善大功率运行时的热稳定性。 对电压放大器 * 从分析方法上说,功放管通常工作在大信号状态,因而非线性失真比较严重。同时,因为工作点(Q)的变化范围大,故分析功放不宜采用微变等效电路法,常用图解法。 对于功率放大器的分析和设计要注意: (1)放大器处于大信号状态。 (2)不要随便把晶体三极管作线性元件处理。小信号微变等效电路已不适用,多采用图解分析法。 (3)突出问题是解决非线性失真,以及在允许的非线性失真的限度内尽量提高效率。 (4)功放管常要采用散热措施。 * 6.4.2 放大器的分类 根据有源器件偏置条件的不同或者说工作点位置的不同,放大器的工作方式可分为 甲类放大(A)-----三极管工作在线性区; 乙类放大(B)-----三极管工作在截止区; 甲乙类放大(AB) -----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下方; 丙类放大 -----导电角小于180度,即一周期内导通时间小于半个周期,用于射频功率放大。 * 电源供给的功率为 1.甲类放大:Q点处于放大区,输入信号的整个周期内晶体管都有电流通过。 注入三极管的直流功率: * 转换效率 100% =(输出功率/ 直流电源输出功率)*100% 其中, 为输出功率(即负载上得到的信号功率) 为电源供给放大器的直流功率 。 特点:甲类放大器工作点Q处于放大区,基本在负载线的中间;在输入信号的整个周期内,三极管都有电流通过。 缺点:效率低,效率小于50%,一般只有20%左右。 * 2.乙类放大 特点 工作点Q处于截止区。输入信号的半个周期内有电流流过三极管。由于ICQ=0,使得没有信号时,管耗很小,从而效率提高。 缺点 波形被切掉一半,严重失真,需要设法补偿。 * 3.甲乙类放大 特点 工作点Q处于放大区偏下。一个周期内大半个周期有电流流过三极管。由于存在较小的ICQ,所以效率较乙类低,较甲类高。 缺点 波形被切掉一部分,严重失真,因而也需要进行补偿。 * 6.4.3 互补对称输出级 两个射极输出器组合而成。 * T2通 T1通 A B Q 两管特性的横坐标应符合: * 则 当 (无信号 )时, 功率 尽限使用情况下, 管耗 设 电源输出功率 输出功率与效率 =78.5% 效率 * 输出功率与最大管耗的关系 由 求极值 得 流过功放管的最大电流为 , 即 * V(BR)CEO 当 T1导通,输出 ,且随着 的增加一直到T1饱和。输出 被箝位在 上。 此时,T2承受的最大电压为 同理, 、T2饱和时,T1承受的最大电压也是2VCC。 所以,要求功放管的 * 乙类互补输出级的交越失真 三极管的输入特性存在死区! * 2. 甲乙类互补输出级 当 时, 正向通过RL 加上D1、D2,以供给T1、T2两管一定的正偏压,使两管处于微导通状态。 静态时T1、T2管电流相等,RL上无电流 。 * 电路无输出变压器,也无输出电容(称为OCL电路),有利于改善电路的低频响应。同时,也适用于集成化。与OTL电路相比较,使用更为广泛。 需用正、负两路电源:VCC1、VCC2,当T1、 T2轮流导电时由它们分别提供能源。 RL直接与两个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若Q点失调或电路发生故障使静态输出电压不为零时,将有一个较大的电流长期流过RL,容易造成损坏。通常在RL上串联一个熔断丝,起保护作用。 特点: * 单电源互补对称电路(OTL) 当 (静态)时,VK 与R1、R2有关, 只要有适当的R1、R2,就可以使IC1、VB2、VB3达到所需的大小,使得VK=0.5Vcc=VC。 当 T2导 通,T3截止,电流流过RL,并对电容充电。在RL上获得正半周 当 T2截止,T3导 通,已充电的电容通过T3对RL放电。在RL上获得负半周 。 与前面讨论的电路相比较,电路省去一个电源-VCC2,增加了电容,以及R1、R2。 * 选择时间常数t = RLC足够大(比输入的最长周期还大得多),则Vc=0.5Vcc基本不变。这样,就用一个电源和一个电容代替了双电源。 由于推动级T1(前置放大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