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指南 第 2 部分:养护设计导则.docx
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指南第2部分:养护设计导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的术语和定义、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基础资料收集、路面状况分析与养护路段筛选、病害专项检测及养护设计。
本文件适用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修复养护、预防性养护的设计,国、省道等其它地方公路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TG3430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JTG343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3441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3450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5210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5110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JTG5421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
JTG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E2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F4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41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
DB34/T2748.1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指南第1部分:路面技术状况评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病害专项检测Specialdamagetest
根据病害特点,以病害分析、设计需求等为导向的针对性检测。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PSSI——路面结构强度指数
2
PQIs——路面使用性能指数
PCIs——路面破损状况指数
RQIs——路面平整度状况指数RDIs——路面车辙状况指数
SRI——路面抗滑性能指数PBI——路面跳车指数
TCS——横向裂缝间距PPR——路面修补率
5设计原则
5.1全面检测、科学评价
方案设计前,对路面进行技术状况检测,根据需要对路面脱空、局部沉陷等病害进行病害专项检测,并科学评价病害状况及产生原因。
5.2因路制宜、分段设计
方案设计应综合考虑项目线形、交通量、通行环境以及沿线气候、地质、水文条件等因素。根据路面结构、横断面形式、交通量的不同、线形、交通量、通行环境以及沿线气候、地质、水文条件等因素,分路段、分段落进行养护设计。对于每个设计段落,综合考虑路面技术状况、病害类型及严重程度、养护需求等因素,分类对病害进行处治。
5.3注重环保、动态设计
对于旧路铣刨料应尽量循环利用,并注重与其他工程及周边环境的协调。实施过程中实时跟踪路面病害发展状况,并对病害路段分布和病害破坏程度进行确认,根据病害确认结果实时调整养护路段和养护方案。
5.4鼓励创新、持续完善
积极推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路面养护中的应用,促进养护技术的高效、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实现相关科研、试验段、养护经验等持续发展。
6设计流程
沥青路面养护设计流程见图1所示。
3
图1养护设计流程
7基础资料收集
7.1基础信息
7.1.1道路建设初始信息
包括公路等级、设计标准、路面结构、几何线型、通车时间等。
7.1.2道路养护历史信息
4
包括历年路面技术状况检测资料、养护投入、养护段落、养护项目、养护方案等。调阅历史时段以设计需要为准,一般为1-5年内的养护历史信息。
7.1.3自然气候资料
包括自然区划、气候特征、年降雨量、雨季持续时间、梅雨期、年极端气温、高温持续时间及土质特征等。
7.2交通状况
7.1.4根据高速公路互通、枢纽分布特征划分交通断面,调查各交通断面的交通状况。
7.1.5交通状况数据包括车辆组成、轴载分布及年交通量等。数据统计至少为近3年。
7.3路面技术状况检测及评定
7.1.6检测指标包括PQIs及各分项指标PCIs、RQIs、RDIs、SRI、PSSI。
7.1.7PSSI的检测方法及评定标准见JTGH20。
7.1.8PQIs及分项指标PCIs、RQIs、RDIs、SRI的检测方法和评定标准见DB34/T2748.1。
7.1.9检测时间应尽可能接近养护设计时间,间隔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
8路面状况分析与养护路段筛选
8.1路面状况分析
8.1.1基础资料分析
8.1.1.1确定项目所在气候分区,分析不良土质的不利影响。
8.1.1.2总结往年路面使用状况及有效的养护措施。
8.1.2交通状况分析
8.1.2.1计算车型比例、轴载比例、年平均日交通量级年增长率等指标。
8.1.2.2根据车型比例和轴载比例分析重载车辆对路面影响的权重。
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