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第十七章肝胆胰疾病病人的护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2.对症护理 黄疸致皮肤瘙痒者,可用止痒药物涂抹,避免指甲抓伤皮肤。疼痛者给予有效止痛护理。 3.其他 手术前安置胃管,做好其他常规术前准备的护理。 * (二)病情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2~3天,监测尿量、血常规、肝肾功能,注意意识和黄疸的变化,注意监测血糖、尿糖和酮体变化。 * (三)治疗配合 1.积极采取保肝措施 至少在术前1周执行保肝治疗措施,手术前要使凝血酶原时间正常。注意补充维生素K。 2.控制糖尿病 部分胰腺癌病人手术前合并糖尿病。遵医嘱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7.2~8.9mmol/L,尿糖为(-)~(+),无酮症酸中毒时考虑安排手术。 * 3.预防感染 遵医嘱手术前1天开始使用抗生素。有PTCD者,手术前2~3日即要用药。必要时手术前3天口服肠道抗生素,手术前1天清洁灌肠。术后遵医嘱继续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 4.做好引流护理 了解各种引流管的部位和作用,如胃肠减压管、胆道引流管、胰管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等。注意妥善固定,观察与记录各种引流管每日引流量和引流液的色泽、形状,警惕胆瘘和胰瘘的发生。腹腔引流管一般放置5~7天,胃肠减压管一般留至胃肠蠕动恢复,胆管引流管约需2周左右;胰管引流在2~3周后可拔除。 * 5.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发生,如消化道出血、腹腔内出血、胰瘘、胆瘘、继发性糖尿病、切口感染等,注意做好观察和护理。 * (四)心理护理 护士应多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真实感受,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能配合治疗和护理,取得最好效果。 * (四)辅助检查 1.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 是诊断原发性肝癌常用而又重要的方法。放射免疫法测定AFP≥400ng/ml,排除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肿瘤、妊娠等,即可考虑肝癌的诊断。 * 2.影像学检查 (1)B超: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有无癌栓等,诊断符合率可达90%左右,具有操作简便、无创和在短期内可以重复检查等优点。 (2)CT:能明确显示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及与周围脏器和重要血管的关系,对判断能否手术切除很有价值。 * (3)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价值与CT相仿。 (4)肝动脉造影:此方法诊断肝癌的准确率最高,可达95%左右。但病人要接受大量X线照射,并具有创伤和价格昂贵等缺点,仅在上述各项检查均不能确诊时才考虑采用。 * 3.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对诊断困难,或不适宜手术者,为指导下一步治疗,可考虑行此项检查。 4.腹腔镜检查 经各种检查未能明确诊断而又高度怀疑肝癌者可考虑应用。 * (五)治疗要点及反应 1.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仍是目前肝癌治疗首选和最有效的方法。可采用肝段切除、肝局部切除、肝叶切除、半肝切除等术式。如病程过晚,往往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预后差。临床上若有明显黄疸、腹水、下肢水肿、远处转移、全身衰竭等则属手术切除的禁忌证。也可作肝移植治疗,但是价格昂贵,疗效不理想。 * 2.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行射频、微波或无水乙醇注射治疗 这些方法适用于瘤体较小而又不能或不宜手术切除者,特别是肝切除后早期肿瘤复发者。 3.化学药物治疗 适宜于经手术探查,发现已不能切除者;或作为肿瘤姑息性切除的后续治疗。常用肝动脉插管化疗、放射介入治疗等方法。 其他方法有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及放射治疗等。 *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恐惧 与下列因素有关:突然发病或病程较长;忍受较重的痛苦;担心久治不愈或死亡;经济拮据等。 2.疼痛 与癌肿进行性增大、肝包膜张力增加或手术、放疗、化疗等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厌食、化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肿瘤消耗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肝癌破裂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等。 *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改善营养状况 术前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病人创造舒适安静的进食环境,增进食欲。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清蛋白、血浆及全血,纠正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提高手术耐受力。术后早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保证热量供给,维持体液平衡。肠蠕动恢复后拔除胃管,给流质饮食,以后酌情改为半流质和普通饮食。 * 2.维持体液平衡 对肝功能不良伴腹水者,积极保肝治疗,严格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天观察、记录体重及腹围变化。 3.疼痛的护理 帮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缓解疼痛。遵医嘱给予吗啡等止痛剂,或采用镇痛泵镇痛。 4.其他 术前一般放置胃管,备血。协助完成术前检查和其他有关准备。 * (二)病情观察 1.术前 手术前病人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如肝癌破裂出血,应告诫病人尽量避免致癌肿破裂的诱因,如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致腹内压骤然增高的动作。加强腹部情况的观察,如病人突然出现腹痛,伴腹膜刺激征,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