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畜牧业特征与发展模式.ppt
*3、产业升级产业规模升级。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有效解决国家食物安全问题。产业水平升级。积极推进畜牧业适度规模化生产,提高畜禽疫病防控能力和畜产品质量水平,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以强化加工、流通环节为重点完善流通业和服务业,延长产业链条。产业技术升级。要加大畜牧业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力度,尽快建立现代养殖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控制能力,促进畜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第21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全面创新观念创新。要转变畜牧业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业工作全局,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畜牧业发展,用市场化的理念促进畜产品流通。管理创新。积极推进畜牧行政管理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注重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组织创新。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探索企业与农牧民之间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帮助农牧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强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能力。第22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建设现代畜牧业的目标1、总体目标:用现代工业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最终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畜牧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回报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最终形成符合中国畜牧业实际的现代畜牧产业格局。第23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阶段性目标(1)近期目标(2006—2010年)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大力推进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完善支持和保护畜牧业的政策体系,健全畜牧行政管理体制;加强草地建设和保护力度,使因过牧造成草地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第24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进一步完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和支持体系,生产经营主体体系日趋完善,农牧民生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更高水平,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现一体化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畜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畜产品产后加工增值比重明显提高;畜牧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饲料生产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产品市场组织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信息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现代畜牧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畜牧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2)中长期目标(2010—2020年)第25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发展模式(三)我国不同地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模式农区城郊草原东部“外向型”现代畜牧业中部“农牧有机结合型”现代畜牧业西部“特色型”现代畜牧业优质鲜活型现代畜牧业高科技现代畜牧业都市型现代畜牧业生态型草原畜牧业经营型草原畜牧业第26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农区现代畜牧业建设模式(1)东部“外向型”现代化畜牧业基本特点: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畜牧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比较高,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畜产品出口基地,但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相对紧张,饲料资源相对缺乏。发展方向:应大力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努力提高畜产品质量,扩大出口规模,率先在全国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第27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中部“农牧有机结合型”现代畜牧业基本特点:中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同时还有大量的草山和草坡,饲料资源比较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是满足国内畜产品需求的主力军,但在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等方面还亟待提高。发展方向:应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农牧有机结合型”畜牧业,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重点。第28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西部“特色型”现代畜牧业基本特点:西部农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畜牧业发展相对落后,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畜牧业发展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特色畜牧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发展方向:特色品种、特色养殖、特色生产与加工。第29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城郊现代畜牧业建设模式(1)优质鲜活型现代畜牧业基本特点:主要是为了充分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对某些鲜活畜产品需求的、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环保型畜牧业。发展方向:突出发展节粮型优质高产奶业的发展,适度发展猪禽牛羊养殖。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