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多发性创伤休克论文:多发性创伤休克病人的护理.doc

发布:2018-10-21约2.1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多发性创伤休克论文:多发性创伤休克病人的护理 [关键词] 多发性; 创伤性休克; 护理 在伤后1小时内即会显示出极大的变化,如能及时评估休克的早期征象,迅速正创伤性休克是严重创伤的常见并发症.此病伤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其生命体征确抢救,可提高抢救成功率。2009年我科收治了36名重度创伤性休克病人,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0例,女6例,全部为复合伤,其中颅脑外伤合并多发性骨折9例,胸部复合伤合并多发性骨折16例,腹部复合伤合并多发性骨折11例,经抢救存活32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80.8%。 2 护理对策 2.1 评估方法 2.1.1 伤情评估:详细询问相应部位的外伤史,检查受伤程度。 2.1.2 休克程度评估: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mmhg),可以帮助判定有无休克及其程度,指数为0.5,一般表示无休克,超过1.0-1.5,表示存在休克,在2.0以上,表示休克严重。而血压下降是休克的一个重要指标,收缩压低于80mmhg时,或比一般基础收缩压低于30-40mmhg时应视为休克。 2.1.2.1 轻度休克:神志尚清或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湿冷、脉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 2.1.2.2 中度休克表情淡漠、肢端发绀、收缩压下降至10~8kpa,脉压差明显缩小,中心静脉压(cvp)下降、尿量显著减少。 2.1.2.3 重度休克:面色极度苍白、呼吸急促、四肢湿冷、收缩压下降至8~5kpa。 2.1.2.4 极重度休克:收缩压6kpa以下或测不出,脉微弱或扪不到,意识不清甚至昏迷,cvp零或负值,无尿。 2.2 护理措施 2.2.1 快速准确地执行急救程序 2,2.1.1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充分给氧。及时清除口腔血块、呕吐物、痰液等分泌物,必要时做好人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并备好呼吸机。 2.2.1.2 扩容和抗休克。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液、输血,以扩充血容量,维持循环稳定,。血容量性休克为创伤性休克中最常见,当呈现明显休克状态时,估计失血量一般在1000~2000ml,并结合休克程度,在cvp、心脏指数等的监测下,用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进行补液抗休克。首要措施是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可以迅速在上肢建立2~3个静脉通道,使用动、静脉套管针,确保维持液体的快速输送及标本的采取,如外周静脉循环不好,同时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液体的复苏遵循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并及时配血,为急诊输血做好准备。 2.2.1.3 紧急控制出血。有明显外出血的必须立即加压包扎,并抬高损伤部位的肢体。上、下肢大出血时,可使用止血带止血和固定,并准确记录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上肢不得超过1.5h,下肢不得超过2h,注意轮流松带,防止肢体坏死。对腹腔内有进行性大出血者,迅速做好各项术前准备,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2.1.4 心脏泵功能监测。通过监测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压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及时发现纠正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若发现心脏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2.2.1.5 止痛疼痛引起的休克仅次于出血,要及时确认引起疼痛的原因并对症处理,按医嘱应用有效镇痛剂。四肢的闭合性骨折应选择适合的夹板固定,开放性骨折应先止血后固定,保持病人安静,尽量减少搬动,以免加重休克。 2.2.1.6 置管 抢救中一般均需留置尿管,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及尿量,了解有无泌尿系统损伤及损伤程度; 2.2.1.7 术前准备 创伤性失血病人同时伴有多处损伤、骨折、脏器破裂等,需及时手术止血及清创等,对有急诊手术指征者,在抗休克的同时,及时做好了配血、备皮、协助有关辅助检查等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麻醉科进行急诊手术,由护士亲自护送患者到手术室,并注意转运途中生命体征的监测,确保途中氧气供给,掌握搬运技巧,防止由于搬运不当继发伤害,做好转运监测,发现病情恶化及时报告医生共同处理,同时做好抢救记录和交接班工作,并与手术室值班护士当面交接病人。 2.2.2 观察指标 2.2.2.1 意识水平及表情变化。严密观察神志和表情 , 神志改变可反映脑组织灌流情况。休克早期机体代偿功能尚好,病人表现烦躁、焦虑或激动。随着休克加重,进入失代偿期,脑组织缺氧加重,表现为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表示病情恶化,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病情记录。 2.2.2.2 皮肤色泽、温度、湿度的变化。早期因循环血量减少,皮肤苍白发凉,特别是口唇、甲床由红转为苍白。随着血流缓慢,缺氧加重,皮肤、黏膜发绀及灰白,四肢湿冷。到后期皮肤出现淤斑及出血点,则提示有dic发生的可能。 2.2.2.3 心率、血压的变化。大多数失血性休克病人,心率增快多出现在血压降低以前,心率在120次以上。创伤早期,血压仅表现为脉压差减小,随着休克的加重,血压逐渐降低,严重创伤病人甚至来诊时已经测量不到血压,应密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