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儿科生长发育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头围与胸围的关系 出生时 1岁 2岁 头围 34 46 48 胸围 32 46 49 *小儿出生时胸围较头围小1 ~2 cm, 平均为32cm; 1 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46cm; 1 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其差数( cm) 约等于小儿年龄减1。 第一年前3个月头围的增长约等于后9个月头围的增长值。 那么小孩3个月头围多少? 生后第2年头围增长较慢,约为2cm,2岁时约 为48cm 二、颅骨和牙齿的发育 1. 颅骨的发育 颅骨随脑的发育而增大, 可通过头围大小、 骨缝及前后囟闭合迟早来评价颅骨的发育 ★颅骨 骨缝:婴儿出生时颅骨缝略有分开, 于3 ~4 个月时闭合。 前囟:出生时 (1~2 cm 对边中点连线长度) , 最迟2岁闭合时闭合。 后囟:出生时很小或已闭合, 最迟于生后6 ~8 周闭合。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临床意义 生长( growth)是指小儿身体各器 官、系统的长大, 是表示机体在量方面的增加; 发育( development)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和功能的成熟, 表示质方面的变化。 一、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最快的时期:婴儿期(6月内)青春期 *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规律。神经系统发育最早;淋巴系统先快后慢;心血管系统发育一般;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不平衡性 *生长发育的顺序规律 *个体差异(遗传 环境) 上 近 粗 简单 低级 下 远 细 复杂 高级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遗传因素 *性别 *营养 *孕母状况 *环境 体重 一、体格发育常用指标 ★ 体重 1. 临床意义 是各器官、系统和体液的总重量, 是代表体格 生长, 尤其是营养情况 计算药物剂量和静脉输液量及奶量 ★ 体重 2. 测量方法 晨起空腹、排尿、排便后测裸体的实际体重, 平时于进食后2 小时称量为佳。 小婴儿用载重10 ~15kg 盘式杠杆秤测量 3 岁的幼儿用载重20 ~30 ㎏坐式杠杆秤测量 3 ~7 岁的小儿用站式杠杆秤测量 ★ 体重 3.发育规律 出生体重为3kg 1 周岁时增至3 倍( 10㎏) 2岁时增至4 倍( 12 ㎏) ■1 ~6 个月: =出生体重 + 月龄× 0. 7 7 ~12 个月: =出生体重 +6× 0. 7+(月龄-6)× 0. 25 =6+月龄× 0. 25 1~12 岁: = 年龄× 2+8。 ★ 体重 4.举例: 5个月正常小儿体重是多少? 10个月呢? 5岁呢? 3kg+5×0.7=6.5kg 3kg+6×0.7+(10-6)×0.25=8.2kg 6+10×0.25=8.5 5×2+8=18kg。 。 依据公式: 前半年每月孩子增加0.7kg 后半年每月孩子增加0.25kg 1岁10kg,2岁后每年增加2kg 2岁至青春期收缩压=年龄×2+80 舒张压=2/3×收缩压 1岁内小儿体重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长: A.200-300g B.300-400g C.400-500g D.500-600g E.600-800g 小儿体重在1岁至12岁时,每年增长约: A.1kg B.2kg C.4kg D.6kg E.8kg 生理性体重下降 由于生后摄入不足 胎粪排出 体表水分丢失等原因,会出现暂时生理性体重下降,下降范围为3%-9%,7-10天恢复至出生体重。 当体重下降超过10%,或10天未恢复,为病理性体重下降。 生理性? ★身长( 高) 1. 临床意义 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全身长度, 即头部、脊柱、 下肢长度的总和。 身长是反应骨骼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 结合体 重可用来评价发育营养状况。 ★身长( 高) 2.测量方法 测量3 岁以下小儿身长时可用量板; 3 岁以上小儿可用身高计或固定于墙上的软尺 进行测量。 ★身长( 高) 3. 发育规律 也有婴儿期和青春期两个增长高峰 头部、脊柱和下肢三部分发育进度并不相同, 生后第一年头部生长最快, 下肢较晚 上部量与脊柱的增长有关; 下部量与下肢长骨的发育有关。 ★身长( 高)与体重 出生时 1岁 2岁 体重 3 9 12 (kg) 身长 50 75 87 (cm) 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25cm, 第二年增长速度减慢,约10-12cm, 根据公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