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闻问切四诊.pptx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
汇报人:xxx
20xx-04-01
望诊:观气色察病情
闻诊:听声息辨病邪
问诊:询问症状知病情
切诊:摸脉象断虚实
四诊合参:综合运用提高诊断准确率
目录
望诊:观气色察病情
01
面色红润
面色萎黄
面色苍白
面色黧黑
通常表示气血充盈,身体健康。但也可能出现在某些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的早期。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多见于气血不足、阳虚阴盛或亡阳证。如大出血、休克、慢性肾炎等。
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胃炎、肺结核等。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多见于肾阳虚衰、水寒内盛或瘀血内停。如慢性肾炎、肝硬化等。
舌苔厚腻
舌苔黄燥
舌苔灰黑
无苔(镜面舌)
01
02
03
04
多因湿浊内盛,阳气被遏所致。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
主热证、里证。多见于热性疾病如肺炎、胆囊炎等。若苔黄而干燥,则表示热盛伤津。
主里热、里寒之重证。多见于病情较重的阶段,如肝硬化晚期、肾功能衰竭等。
表示胃阴枯竭,胃气大伤。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糖尿病等。
表示精气充盈,脏腑功能良好。是健康的表现。
目光有神
目光呆滞
目光惊恐
神态异常
多因精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所致。常见于虚劳久病或重病之后。
多因心神不宁,惊恐伤肾所致。常见于小儿惊风、癫痫等病。
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多因脏腑功能衰败,精气将绝所致。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望形态
通过观察病人的形体和姿态来判断病情。如肥胖者多痰湿,消瘦者多阴虚火旺等。
望皮肤
观察皮肤的颜色和润泽度可以了解气血的盛衰和脏腑的功能状态。如皮肤黄染多为黄疸,皮肤苍白多为血虚等。
望络脉
通过观察病人皮肤表浅的络脉(小血管)颜色、形态变化来判断病情。如络脉怒张多为血瘀证等。
望排泄物
观察病人的大小便、汗液、痰液等排泄物的颜色、形态、气味等变化来了解脏腑功能和疾病情况。如大便稀溏多为脾虚泄泻等。
闻诊:听声息辨病邪
02
均匀、调和,表明肺脏功能正常。
正常呼吸声
如喘、哮、上气等,多因肺脏功能失常,需进一步辨证施治。
异常呼吸声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治疗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常伴有鼻流黄涕等,治疗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热咳嗽
风寒咳嗽
每分钟4-5次,表明消化系统正常。
正常肠鸣音
肠鸣音次数增多,响声也加大,随着肠鸣音的出现,自觉肚子里的肠子在活动,多见于肠炎、菌痢等频繁腹泻的疾病。
肠鸣音亢进
数分钟才听到一次,表明肠道蠕动减弱,多见于老年性便秘、腹膜炎等。
肠鸣音减弱
听声音
通过听患者发出的各种声音,来判断正气盛衰和疾病种类。如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都可成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嗅气味
通过嗅觉来分辨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与疾病的关系。如口臭多属胃热;酸臭味、腐臭味多因内有溃腐疮疡等。
问诊:询问症状知病情
03
主诉
详细询问患者最主要、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及其出现的时间、性质、程度等。
伴随症状
了解主诉症状出现时,是否伴随有其他症状,如头痛时是否伴有恶心、呕吐等。
询问患者的饮食、起居、劳逸、情志等方面的情况,以了解其对疾病的影响。
生活习惯
了解患者所处环境的气候、地理、水质等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工作状况等,分析其与疾病的关系。
环境因素
心理状况
了解患者的情绪、性格、精神状态等,分析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
心理疏导
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增强zhan胜疾病的信心。
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流,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以免患者产生误解。
语言技巧
倾听技巧
观察技巧
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不要打断或插话,让患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在询问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表情、语气等,以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
03
02
01
切诊:摸脉象断虚实
04
轻按即得,重按稍减,主表证,亦主虚证。
浮脉
轻按不得,重按始得,主里证,亦主实证。
沉脉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之里实证。
迟脉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亦主虚证。
数脉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主虚证。
虚脉
三部脉举按均有力,主实证。
实脉
肾脉
肾主水藏精,其脉在尺部,如肾虚则脉沉细。
肺脉
肺主气,司呼吸,其脉在右寸,如肺气壅塞则脉浮。
脾脉
脾主运化,其脉在右关,如脾虚湿困则脉濡。
心脉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脉象可反映心的功能状态,如心火旺则脉数。
肝脉
肝主疏泄,其脉在左关,如肝气郁结则脉弦。
通过切诊可辨别月经病的虚实寒热,如血虚则脉细,血瘀则脉涩。
月经病
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气者多属实热证,脉多滑数;带下量少、色白、质稀者多属虚寒证,脉多沉细。
带下病
妊